本土意识 国际视野|部编教材

语文教案 2019-3-28 473

  当下的中国人,正在细细端详两幅图:世界地图和中国史图。

  在明朝之前,中国认识的世界,是以九州为中心,再加上周边一些陆地与海岛。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之后,人类才逐渐拥有了现代意义上的世界地理。当西方传教士把画有几大洲几大洋的世界地图展现在中国人面前时,国人或目瞪口呆,或视为妖道,他们哪能接受把中国置于东方一隅的地图。此后,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从世界各地涌来,说自己是这国那国的,但谁都不信。连清朝的外交大臣李鸿章对“葡萄牙”的国名翻译都感到奇怪,说:“怎么葡萄也有牙?”很快中国人才意识到,葡萄虽不能长牙,但世界却有各国列强,并且对中国早已虎视眈眈。不过,不管地图怎么画,那时已经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已经失去了正眼看世界的机缘甚至是资格。

  今日之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站在了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下,有了与各国平等对话的资格和机会。亚投行的设立、“一带一路”倡议、中非合作论坛等,都展现出中国近年来走向世界的步伐。世界各国现在对站在世界舞台聚光灯下的中国投来询问的目光:世界治理,中国有何高见?中国走向世界,就必须了解世界,必须有治理世界的能力与理念。在细细端详世界地图的中国,此时还正在认真端详另一幅图——中国史图,这幅曾经被我们自己尘封百年、几乎丢弃的五千年画卷。五千年的中国,究竟有哪些优秀文化?哪些优秀文化在今日生活中还能发挥作用?哪些优秀文化还可以应当介绍给世界而惠及各国?从中国史图中,是否可以寻找到治理世界的中华智慧?对最后一问的回答应是肯定的,比如《易经》中体现的“天人合一”思想之于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威胁,比如儒家提倡的“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念之于纾解不同文化的世界纷争,都有重大的启示。其实,这也是两张图放在一起看的价值。

  今天的教育,从某种意义而言,就是培养能够同时端详中国史图和世界地图的“双图人”,换句话说,就是既有“本土意识”又有“国际视野”的人。“本土意识”是个宽泛的说法,包括熟悉且珍爱中华文化、具有家国情怀和现代公民意识等;“国际视野”就是既能从中国看世界,又能从世界看中国。小学教育是人生最为基础的教育,小学语文教育又是小学教育皇冠上的璀璨明珠。小学教育,特别是小学语文教育,如何为培养这样的“双图人”打好人生基础,是值得思考的时代课题,也是教育改革的方向、标尺和动力。

不坑老师小灶资源(限时开启) ¥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