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中生字的字量、字种研究|部编教材

语文教案 2019-3-28 707

  蒙养之时,识字为先。幼童到了学习年龄走进学堂的第一要事就是识字。多识字,能为后续的阅读和写作扫清障碍。我国唐宋时期开始重视蒙童的识字教育,出现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识字教材。清末的教育改革与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的兴起,为识字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本文拟依托现存比较完整的三套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即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1904年初版,下文简称《最新》)、上海中国图书公司出版的《初等小学国文课本》(1906年初版,下文简称《初等》)、会文学社出版的《女子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1910年初版,下文简称《女子》),对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生字的字量、字种进行研究,同时结合其他版本的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从一个侧面初步描绘清末初等小学识字教育的概貌。

  一、清末三套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的生字量

  (一)生字总量

  《最新》生字总量最高,为3446字。《女子》生字总量最低,为2034字。《初等》全书生字总量为2310字。*《最新》生字总量比《女子》多1412字,比《初等》多1136字。

  (二)学年生字量

  《最新》学年生字量差异大,第一学年最高,为977字,第五学年最低,为446字;《女子》学年生字量差异不如《最新》显著,第二学年最高,为748字,第三学年最低,为618字;《初等》学年生字量第二学年最高,为738字,第一学年最低,为491字。详见表1。

 

  *《最新》字量分析涉及全书十册。《女子》全书共八册,由于七、八两册生字未单列,所以本研究只统计前六册的生字量。《初等》生字量分析涉及全书八册。

  比较三套教科书的学年生字量,我们可以发现:《最新》第一至第四学年的学年生字量均超其他的教科书。三套教科书学年生字量相差最大的是第一学年,这一学年,《最新》生字量比《初等》多486字。

  (三)分册生字量

  分册生字量差异较大的是《最新》,第二册生字量最高,为518字,第九册生字量最低,为219字,最高与最低之间相差299字。《女子》各册生字量分布较均衡,都在300—400字之间。《初等》分册生字量的峰值出现在第四册,为375字,比最低的第一册高184字。详见表2。

 

  《最新》与《女子》分册生字量分布总体呈下降趋势,低年级生字量高,高年级生字量低。《初等》分册生字量呈波浪式,前四册一波,后四册另一波。第一波最高值在第四册,第二波最高值在第七册。

 

  (四)单课平均生字量

  《最新》每册60课,全书共600课,平均每课5.7个生字;《女子》每册60课,全书共360课,平均每课5.7个生字;《初等》前四册每册54课,后四册每册36课,全书共360课,每课平均6.4个生字。《初等》单课平均生字量最高,《女子》和《最新》单课平均生字量差异不大。

  二、清末三套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的生字字种

  (一)生字总字种数

  三套教科书的生字总字种数情况与总字量情况相似。《最新》全书生字总字种数最高,为3289字。《女子》全书总字种数最低,为1977字。《初等》居于两者之间,全书生字总字种数2033字。《最新》的生字字种数比《女子》多1312字,比《初等》多1256字。

  (二)重复字种

  《最新》中,“日、水、井、少、中、分、长、雨”等139个字2次作为生字出现,“行、食、比、从、属、恶、华、累、会”9个字3次作为生字出现。“和、被、勤、义、画、易、少、夫”等57个字在《女子》中2次作为生字出现。《初等》的重复字种数最多。“板、哭、书、面、久、斜、游、表”等251个字2次作为生字出现,“鸣、便、险、尔、士、品、转、巨、蒙、攘、延、倡、注”13个字3次作为生字出现。

  (三)共用字种

  “天、哥、草、壁、上、下、树、忽”等1128个字在三套教科书均作为生字出现,占《最新》生字总字种数的34.3%,占《女子》生字总字种数的57.1%,占《初等》生字总字种数的55.5%。

  三、清末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的生字选编原则

  清末的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现存多套,但大多有缺失,不完整。一些教科书在“编辑大意”或“例言”中对如何选用和编排生字进行了简略的说明。根据这些编辑大意、例言和课文中生字呈现的具体状况,我们大致归纳了清末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生字选编的一些基本原则。

  (一)简单原则

  多套教科书强调要选简单的字,不选深僻的字。如《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认为当时的训蒙教材大多存在“深僻之字,不易认识”“笔画太繁,不易认识”“介字、连字、助字难于讲解”等毛病,所以编辑者主张“深僻字不列入”“介字、连字、助字虽不可省,然仍以易于讲解者为限”。

  (二)容易原则

  容易原则实际上涉及学习的可接受性,怎么让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接受,是教科书编辑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有的教科书主张将生字放入谈话体短文中,以利于学习。例如,丁宝书等人在《初等小学国文读本》中指出:谈话体较易领会,是卷多半用谈话体,或为自述之口吻,或为从旁之询诘,既便于指示,亦易于听受。加上插图也是化难为易的重要手段。戴克敦在《简明国文教科书》第一册例言中指出:第一课至第六课皆取言文一致之字,每字均加图画,俾儿童见其图,知其音与义,即未加教授,亦自明。

  (三)熟悉原则

  选择与儿童经验密切相关的、与儿童熟悉的生活内容与生活场景密切相关的生字编入教科书,是清末初等小学教科书的常见做法。如《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在第一册编辑大意中指出:根据就学时期,顺序排列花草事物,使儿童易于随时实验;多选与学堂事物、游戏有关的生字,以易于生字的学习。

  (四)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是儿童学习的规律。清末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一般由单字起步,在识单字的同时开始联字成词,联字成短语、句子,再由句子组成一篇篇的小短文。一些教科书指出,起始年级要选最简单、笔画最少的字,再逐步加深。如戴克敦主编的《简明国文教科书》在第一册例言中指出:第一课限三画,第二课限四画,第三课限六画,第四课限七画,第五课限九画,第六课至二十五课限十二画,全书至少限十六画。

  (五)跨科原则

  清末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编排时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表现在生字选编上强调各科用字的统一,即考虑所用之字在科际间的联系,所选的字应当是各科已有之熟字。如丁宝书等人在《初等小学国文读本》中指出:各科互相联络,如本卷之数字,以次遁进,适合算术教授之顺序。百千等字,算术尚未及者,概不揽入。

  四、清末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生字研究的主要结论

  (一)清末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的生字选编标志着童蒙识字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1.既是对“三、百、千”的继承,又是对它们的突破

  从字量来看,上述三套教科书的总生字量虽然有差异,但都超过了2000字。传统的识字教材《三字经》一千四百多字,《百家姓》五百多字,《千字文》一千字左右,三本合起来,去掉重复的字,约有生字一千四百多个。《最新》《女子》《初等》各套教科书生字总量远远超过了“三百、千”,说明随着时代的变迁,清末对识字教育的要求提高了。从字种来看,“三、百、千”共有字种1465个,这些字大多被选入清末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如《初等》选用“三、百、千”用字956个,占“三、百、千”用字的65.3%;《女子》选用“三、百、千”用字826个,占“三、百、千”用字的56.4%;《最新》选用“三、百、千”用字1197个,占“三、百、千”用字的81.7%。上述数据表明,清末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大量选用“三、百、千”用字,将它们作为生字,使传统识字教材 “三、百、千”的用字在清末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中得到了传承。在研究中,我们还发现,虽然“三、百、千”中的字大部分出现在三套教科书中,但是三套教科书生字中均有超过一半的字不属于“三、百、千”用字。这表明,清末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在字种的选择上,突破了“三、百、千”的用字范畴。

  2.生字学习能基本满足学生日常阅读的需要

  清朝王筠说: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能识二千字,乃可读书。按照王筠的说法,认识2000字可以基本满足日常阅读的需要。《初等》生字总量为2310字,《女子》生字总量为2034字,基本符合要求;《最新》的生字总量为3446字,比2000字要多出1446个字,完全满足了阅读起步的需要。

  3.“生字”的外延较为丰富

  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当代一般所谓的“生字”指的是“形生字”,即将“字形”而不是“字音”“字义”,作为判断“生字”的唯一依据。如果学生没有学习过这个字的字形,那么这个字就是生字。如果一个字有多个读音、多个字义,只要学生之前已学过这个字的字形,那么它有再多其他的读音、其他的词义,也不会再将其列入生字范围。在清末,“生字”的外延中既包括“形生字”,也包括“音生字”“义生字”“用生字”,即只要音、形、义某一因素是新的,或者用法是新的,未学习过的,那么这个字依然需要作为“生字”来学习。《初等》重复字最多,达到264个之多,《最新》其次,也有148个生字重复,《女子》相对少一些,有57个字重复。这些字重复作为生字出现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因新出现的“读音”而重复。如“重”字,第一次作为生字在《女子》中出现,是在第一册第28课的“稳重”一词中,读音为“zhòng”;第二次作为生字出现时,则是在“重阳”一词中,读音为“chóng”。

  因新出现的“意义”而重复。如 “象”字,第一次作为生字在《最新》中出现,是在第一册第35课的“象比牛大”这一句中,意义为“大象”;第二次作为生字出现在第二册第29课的“象形字”中,意义为“和某物相似”。

  因新出现的“用法”而重复。很多汉字既作名词,又作动词或形容词等,词性不同,用法就不同。如“夫”字,第一次作为生字出现在《初等》第一册第41课的“农夫有米”这句中,词性为名词;第二次作为生字出现在第三册第23课的“夫雀,小鸟也”,词性为助词。

  (二)清末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生字选编的多元化表明童蒙识字教育处于探索期

  清末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生字选编在生字分布、学习年限与字种选择方面存在多元化的现象,缺乏共识与标准,这表明这一时期童蒙识字教育还处于探索期。

  1.生字纵向分布方式不同

  清末三套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在生字量的纵向分布上各有各的特点。《最新》生字纵向分布方式可归纳为“单边下降式”,即第一学年生字量最高,随着年级的升高,生字量逐步下降,第五学年生字量最少。《女子》生字纵向分布的方式可归纳为“缓坡式”,第二学年生字量最高,第一学年和第三学年稍低,但三年差异不大。《初等》生字纵向分布的方式可称为“二波式”,第一、第二学年为第一波,第三、第四学年为第二波,呈现出先抑后扬、再抑再扬的态势。三套教科书三种生字纵向分布方式表明,在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编写的起步阶段,如何按学生学习需要合理分布生字量并未达成共识。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奏定学堂章程》并未对学生在初小阶段“一共该识多少字、每一学年该识多少字”作出明确规定,所以各个教科书缺乏统一的参照依据;当时识字教学心理研究还未起步,对如何科学分布生字量只凭编辑者的个人经验。

  2.生字认知负荷分布不同

  教科书单册平均每课生字量的高低影响到生字认知的负荷,生字量高,生字认知负荷也高,生字量低,生字认知负荷也低。《最新》第一册、第二册与第三册平均每课生字量在7.7个字以上,从第四册开始,平均每课生字量呈较大幅度的降低,最低为3.7个字,也就是说低年级生字认知负荷高,高年级生字认知负荷低。《女子》单册平均每课生字量比较均衡,意味着生字认知负荷也较为均衡,最低5.1个字,最高6.6个字。《初等》单册平均每课生字认知负荷与《最新》相反,低年级认知负荷低,高年级认知负荷高。第一册平均每课生字量为3.5个字,第八册平均每课生字量高达7.9个字,增加了一倍以上。

  3.生字学习年限不同

  《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五年,1909年改为四年。不管是五年还是四年,这五年、四年都学习生字吗?还是有几年学生字,有几年不学?三套教科书对此问题的回答是不同的。《最新》与《初等》主张整个初等小学阶段都要学习生字,如《最新》需修读五年,且五年都习生字,《初等》需修读四年,也是每年都习生字。《女子》则认为,生字学满2000字即可,不需全学段修习。因为在修读《女子》之前,学生需学习官话教科书一年,所以《女子》只需修读四年,在这四年中,前三年要学习生字,第四年就不需要学习了。

  4.共用字种比例不高

  三套教科书生字共用字种数为1128个,生字总字种数为3831个,生字共用字种数只占所有生字字种数的29.4%,也就是说,三套教科书共同选用的生字只约占全部生字的十分之三,说明清末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选字缺乏统一的依据,标准化还未萌芽。

  (三)清末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的生字选编为后继教科书提供重要借鉴

  1.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

  我国当代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的教学理念,所以低年级的识字量往往占到整个小学阶段识字量的一半以上。如1978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规定:整个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3000个左右,一、二年级要认识生字1700个左右,约占整个小学阶段识字量的57%。《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9年版)》对整个小学阶段识字量的要求不变,依然是3000个左右,低年级的识字量为1600个左右,约占整个小学阶段识字量的53% 。清末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生字量的研究表明: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的教学理念在清末小学国文教科书的初创阶段就已确立,且延续至今。《最新》一、二年级识字量为1787字,占初等小学识字总量的52%。《女子》一、二年级识字量为1416字,占初等小学识字总量的69%。《初等》一、二年级识字量为1229字,占初等小学识字总量的53%。

  2.单册生字量有限度

  清末三套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单册生字量虽然有差异,但基本在一个区间内运行,单册生字量最少的是《初等》第一册的191个字,单册生字量最多的是《最新》第二册的518个字。

  近年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第一册生字量为400字,第二册生字量为550字,第三册生字量为450字,第四册生字量为400字,第五到第十册生字量均为200字,第十一、十二册无生字。其单册生字量最少的是后六册的200字,最多的是第二册的550字,生字量的变化区间为200至550字,与清末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单册生字量的变化区间191至518字差异不大。这表明,清末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单册生字编排上的数量要求一直延续至今。

  3.生字助学系统十分重要

  清末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通过编选简单、容易、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有关的生字降低生字学习的难度,同时通过循序渐进,联系多个学科科学编排生字,为学生的生字学习提供帮助。许多教科书在页首单列生字,以利于生字的学习。个别教科书还创建了生字巩固的有用办法,将生字 “分散教、集中练”。例如,《蒙学读本全书》第一编为识字课文,生字随文出现。在此编的末尾,又依《马氏文通》的分类,将四百多个生字分名字、动字、静字、代字、连字等七类集中巩固,以提高识字教学的效果。又如,文明书局1906年出版的《初等小学读本》第一册,每五课后加一“温课”,运用简单的练习帮助儿童巩固记忆前五课所学生字。

  对清末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生字选编的研究,不仅让我们对“什么是生字”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同时还有助于我们把握清末初等小学识字教育的概貌,这对于我们准确把握识字教育的历史变迁,立足历史的视角科学审视识字教育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坑老师小灶资源(限时开启) ¥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