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即便他们在生活中接收了大量的语言信息,也普遍不能说出一个好听的故事。小孩子拥有比成人更丰富的想象力,为什么说不出一个好故事呢?
一、了解儿童,从儿童特点出发设计教学
以我对二年级学生的观察和了解,学生说故事时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学生掌握不了完整的故事架构;二是即便掌握了架构,学生的说话内容也平淡无奇,没有对细节的描述。于是,在准备此次小学语文教学交流活动的过程中,我决定在交流示范课中展示教学模型,搭建学习“鹰架”,设计能让学生永续运用的工具,并期望能达到以下教学目标:学生能观察图片,使用“六要素”建构故事;能发挥想象力,描述角色的想法、动作、对话。
教学方式的选择。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舒适无压力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展现出自己最佳的状态和能力,我采用孩子感兴趣的主题——“宠物小精灵”,让学生在课上进入宠物小精灵的世界,以训练员的身份“训练”小精灵说故事的能力。这一设计成功吸引了澳大附小二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想参与。让学生成为“训练员”,是为了降低学习压力;如果改成参加“说故事比赛”,学生的紧张感就会增加,他们的学习意愿就会降低。
教学素材的选择。由于低年级学生对图片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又容易对动物角色产生认同及共鸣,所以我选择以小鸟为主角的连环图,让孩子们看图说故事。
二、教学的过程与层次
在此次教学中,我将说故事的学习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保底,故事由首至尾架构要完整;第二阶段——拔高,学生要能将故事内容说得生动。我以“汉堡结构图”作为工具,将思考图像化,让低年级的学生可以轻松理解,也可以用此结构图做一个永续使用的“架构、内容参照模式”,形成“鹰架”,让学生在骨干的基础上进行发挥。
第一阶段学习的前两个任务,用于帮助学生建立“故事六要素”的概念。在任务一中,学生小组合作,把相应的图片按六要素的顺序排在结构图上。经过此阶段,学生一边观察图片,一边建构了故事架构。在任务二中,孩子们每个人都说了一次故事,我在这里组织了自评与互评,引导学生对自己和同学说的故事的六要素进行检查。不强调“评”,而是改为“检查”来减轻孩子的焦虑感。这个环节的最后,我随机请一个学生来说故事,学生的表现证明,他们在学习后已能说出有完整架构的故事。
在第二个学习阶段,以“让故事有血有肉”为学习目标,教学生如何让故事内容更丰富、生动。描述图画里角色的想法、动作、对话,便可以让内容变得活灵活现。学生需要一个“发挥想象力”的过渡过程,才能说出简单的图画里隐藏的可能性。我继续使用第一阶段学习里给学生的“故事汉堡图”,现在将其加上“肉片”(代表角色想法)、“芝士”(代表角色动作)、“蔬菜”(代表角色对话),让思考图像化,告诉学生加上营养的食物,本来简单的“汉堡”(故事)会变得更丰富、生动。在发挥想象力的过程中,没有任何限制,也不提供“正确”答案,让每个故事环节都充满不同的可能性。因此,当我提问学生鸟妈妈为什么要让她的孩子学飞时,有的孩子说“因为猎人来的时候要逃走”,有的说“因为他们不运动会变胖”,还有的说“这样他们长大才能自己去找食物”,各种充满童趣的答案都表达出来了。接着,我让学生分小组互相讨论,在这一过程进行脑力激荡,引发更多的创意。
最后,我给每位学生一张“故事大汉堡卡”,卡上除了有“故事六要素”外,也强调了“想法、动作、对话”三招。学生参考这个模式,每个人再说一次故事,此时,他们说的故事非常生动。之后,他们还可以对照“故事大汉堡卡”,对自己和同学说的故事加以评论。
由于每个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同,学习准备情况也不同,教师的教学设计需要照顾学生的学习差异。第一阶段的教学目标——“观察图片,使用六要素形成故事结构”的达成,对学习准备不足的学生来说,是经历学习的过程;对准备充足的学生而言,可以为教师提供能力水平信息。第二阶段的教学目标——发挥想象力,描述角色的想法、动作、对话,则是一个拔高与和语言刺激的过程。能力强的学生能将图片中每个角色的想法、动作、对话进行细致生动的描述,其他学生则可以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模仿同学的话语内容,即便有些学生在最后自述故事的环节里只能描述一两个细节,也是进步。在这堂课里,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课堂结束后,每个学生都把“故事大汉堡卡”带回家。卡片可以变成一个必备工具,每次看图说故事时,学生都可以拿出来使用。如果将这个看图说故事的课堂继续延伸,以说带写,就成了写作课,让孩子们写下自己说的内容。低年级的学生如果掌握了说故事的能力,便为以后写作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写作时就能轻松掌握叙事文的结构,表达内容丰富。
第一次接触澳门的孩子,我认为他们活泼、有创意,又勇于表现自己。我非常感谢大会给我这个机会,让我既体会到澳门孩子的学习潜力,又有机会和同行交流并接受指教。整个备课的过程,更是我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在教育专业上不断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