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识字写字为重点的第一学段学习型阅读教学课堂的建构|部编教材

语文教案 2019-3-28 698

为落实“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这个课程标准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16页),我们进行了数年的探究,取得了初步认识,现抛砖引玉,恳请同行斧正。

一、操作定义

1.“以识字写字为重点”指的是:

①识字写字是阅读教学中的重点教学目标,要安排充裕的时间和有关环节,合适的组织形式,运用合适的策略、手段来落实。

②按照语文学习整体推进的规律,以及语文各方面知识能力对应的规律,就“知识与能力”而言,课堂教学采用“以识字写字教学目标为纲,其他教学目标为目”的教学策略,安排教学内容。如,生字的读准音与课文的读准对应,生字词的学习与课文朗读正确停顿相结合。

2.“学习型”指的是:以“有效教学”理念为指导,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强化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完善“教学周期环”,构建“人—应答性学习环境”教学系统,使学生直面应答性学习环境,确保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合作、探究的意识,形成一个学生全面、主动、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全面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二、以统编教科书为例,把握识字与写字的编写意图、教学目标和水平要求以及呈现方式

要探讨以识字与写字为重点的阅读课堂教学,首先就要弄清和把握使用的教科书识字与写字的编写意图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水平要求,以及编写呈现方式等等。这是因为,“无论从教材编制的系统性上,还是从专家或行政权力机构审查的权威性上看,教科书都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教材,或是教材系列的主体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基础教育水准的重要标志。”(《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第189页)下面以统编教科书为例作分析。

(注:同时在“文中注音”“课后双横线”和“田字格”呈现的,为首次提出学习要求的字;只在“田字格”呈现的,为二次提出学习要求的字,即该字在该课文学习以前已经是会认读的字。)

 

三、教学策略

1.目标定向,以学定教。

“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第225页),因此“目标定向,以学定教”是一个基本的、重要的策略。“目标定向,以学定教”在这里是指遵循教学目标编制的标准性原则,以课程标准总目标、阶段目标和教科书为标准编制每一课文的教学目标,以确保其是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习标准,是学生学习的需求;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内在联系来设定教学的环节和教学思路,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手段,约束规范教与学的行为。换言之,我们的课堂教学各个活动都必须有教学目标为依据。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在当前的具体操作中,要注意做到以下两点:

(1)教学目标水平要求到哪个层次,就教学到哪个层次,就评价到哪个层次。如“只在课文中读准”的水平要求,就不能按照“正确认读”进行教学;“正确认读”水平要求的,就“不抄,不默,不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2002年5月第1版第52页)(注:对于“不考”,笔者认为是不进行纸笔考试的意思,不是不进行专项考查的意思。在第一学段,“正确认读”的字,可以进行专项的认读测试。)

(2)根据教学目标水平要求,采用相对应、适合的教学方法策略以及手段。如“只在课文中读准”的字,就不进行音难字教学;要求“正确认读”的字就不进行字形细部的记认教学。

2.反馈评价,顺学而导。

“反馈评价,顺学而导”指的是强化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作用,反馈学生学习结果,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调整或维持教与学的行为,以引导教学过程正确完善地向前迈进,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换言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后,要反馈学生对该任务完成的结果,并根据反馈,维持或调整教学行为,引导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这是教学过程科学化和有效教学的保障。

3.教学过程学习化。

教学过程学习化是指,教师的教学应当这样来实施,“通过教学意图和策略等影响学生,即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并提供主体地位的天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第219页)从而建构“人—应答性学习环境”教学系统,使学生直面应答性学习环境,成为自主知识的习得者。简而言之,课堂教学环节应当由学生的一个又一个学习环节所构成。在“教学过程学习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这样操作的:把教学目标转换成问题情境或学习任务,并通过它们,引导学生认同教学目标,转化为自己的学习目标;再确保充裕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通过个体学习、合作学习,动眼、动口、动手,用耳、用脑,读、画、听、思、议、练,进行学习;然后通过师生合作,反馈学生学习结果,并相机指引点拨,让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这是实现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和谐统一的途径。

4.根据课程改革的识字与写字的理念,以及教科书的编写呈现,识字与写字的课堂教学还应注意以下教学策略:

(1)音形义相结合的策略。

这是一个老策略了,但是要注意的是关于“形”和“义”要求的变化:“正确读写”水平要求的字才有“形”的细部记认任务,“正确认读”水平要求的字则只要求整体记认。字词义也从会理解字词义,转变为“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2002年5月第1版第52页),也就是说,学生能正确理解课文或句段内容,就可以视作学生已经了解生字词的意思了。

(2)与语言环境相结合的策略。

俗话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我们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识字教学、词语教学、朗读教学和阅读教学,提供字、词、句、文等语言环境,反复重现生字词,以帮助学生掌握读音,了解字词义,记认字形。

(3)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结合的策略。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根据注意产生和维持有无预定目的以及是否需要一直努力,可把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必要时还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如在解决生字读音扫除阅读障碍的教学环节,通过教师的组织,学生明确了读准生字的要求,并通过操作努力,读准了生字词,这就是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如在阅读理解提取文字信息的过程中,随文读到生字词,就注意到该生字的字形,了解了生字词的意思,这就是无意注意。

有效的教学活动必然是两种注意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和交替。两种注意相互配合、互相交替,才能使学生自觉地、有兴趣地参与到识字与写字的教学活动中去,使识字与写字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4)分步到位的策略。

我们要认识到,一个教学环节就解决识字与写字的音形义,效益是低下的。在进入课文阅读训练前,先进行读音教学,扫除阅读障碍,引起对会认字和会写字字形的注意;课文阅读训练教学过程中,结合有关的训练,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利用无意注意对会认字和会写字字形进一步记认;课文阅读训练教学后,进行会认字的认读检测,进行会写字的字形教学和写字教学。这样,正确理解音形义结合的原则,根据语文教学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学生识字与写字心理过程,结合阅读教学过程,分步到位,突出每一步的重点,完成一篇课文的识字与写字教学任务,效益才会高。

(5)反复重现的策略。

“反复重现”针对的是首次提出学习要求的字。“反复重现”主要指两个方面:一、在一篇课文教学过程中,提供多种语言环境,多种活动方式,全体参与,让生字词多次反复与学生见面,“一回生,两回熟”,见面次数多了,生字也就认记下来了。二、及时复习巩固。采用多种方式,在学习后的两三天内复习重现,及时巩固。

四、以识字写字为重点的学习型的阅读教学课堂的教学基本流程

以识字写字为重点的学习型的阅读教学课堂的教学基本流程为:

1.复习诊断,激趣导入。

根据当前的教学状况,这个环节要强调“复习诊断”的实施。“复习诊断”是说在进入新授课前,对新授课所需的关键性知识、重点技能或单元主题进行复习检查,针对存在的问题、缺陷进行补偿教学、训练,使学生都具有必要的知识能力和情感先决条件;并可调整教学预设以适应学生的实际。

例如,一年级上学期的《一去二三里》,可以先复习检查以下音节的拼读:er、liu、shi、si,有利于学生正确掌握“二、六、十、四”的读音;《静夜思》可以先复习检查后鼻韵母和带后鼻韵母音节、三拼音音节的拼读,有利于学生正确掌握“静、床、光、望、乡”的读音。又如一年级下学期的《两只小狮子》,就可以利用单元主题的优势,设计问题复习检查:“我们回忆一下,《小白兔和小灰兔》的故事讲了哪些小动物?你喜欢谁?为什么?”学生正确回答后就可以顺势导入新课学习了。

2.朗读训练,集中识字。

识字写字,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是第一学段的两个基本的、重要的教学目标,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的重视。充分利用有意注意,利用朗读与识字对应关系,把朗读训练与识字教学相结合,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进程,提供字、词、句、文的语言环境,复习二次学习要求会写字的读音,唤起对其字形的注意;通过读音教学和音难教学,掌握会认读的生字词读音,初步记认会认读的生字;做到基本正确、不添字不漏字、停顿恰当朗读课文。基本操作方法:

①这一部分的教学一般由两个环节组成:a.读准字音(读音教学和音难教学)与读准课文相结合为一个环节;b.生字词语教学与不添字不漏字、停顿正确地朗读课文结合。随着学生汉语拼音拼读能力的形成,识字量的增大,识字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增强,两个环节可以合成一步完成,即不提供字的语言环境,直接提供词语的语言环境集中识字,朗读训练。

②采用任务教学法组织教学。换言之,教学过程是由学生完成一个又一个学习任务所组成。一般地说,每一环节、步骤,由三个部分组成:a.教师按照教学目标,布置学习任务,提供学习策略,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b.给予充裕的时间,组织合理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按照任务进行学习活动,教师巡堂指导;c.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并根据学生学习的结果展开教学活动,或调整预设进行教学。例如一年级的读音教学环节,可以这样操作:a.布置这样的学习任务:借助拼音把课文读一次,遇到不会读的多拼几次,读完课文后,把生字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b.学生按照任务要求开展学习活动(反馈圈画情况相机进行)。c.检查学生读准生字的情况,相机进行读音教学。

③全面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着力落实“过程与方法”,以习得能力、方法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会认字的生字读准字音的教学后,学生初步掌握了会认字的读音,就可以接着这样组织读准课文,巩固读准字音的操作:a.同位互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准。听的同学拿着铅笔,在读错的生字下面做上记号,等同学读完后帮助他纠正。B.学生活动完后,反馈纠正的情况,进行音难字的教学。C.进行读准课文的训练和反馈检查。

这样,以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为纲,以培养学生倾听意识与能力,学习合作,培养相互帮助意识,学习良好学习习惯为目,经历生字和课文的读不准到读准的过程,全面落实三维目标。

④词语教学是识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形式,这是因为:a.词语是表达意思的最小单位,只有通过组成词语,生字的字义才能固定下来,才有可能让学生联系到自己的生活经验了解字词义,有助于记认生字。b.词语又是句子中间停顿的最小单位,学生树立牢固的词语概念,有助于不读破句子,能停顿恰当地朗读课文。c.词语教学中的口头组词操作,不但能激发学生生活中识字的兴趣和热情,而且扩大了学生的识字量。一般可以这样操作:

在读准生字和课文后,一般可以这样组织教学:a.朗读课文,在读准音的基础上,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注意句子间的停顿。读完以后,给生字宝宝(指的是要求会认读的生字)找朋友,连在一起读的就是它的好朋友(即画出词语)。b.反馈画词语情况后,进行词语教学。一般要做:读词语;说说一些词语的意思;生字口头组词。c.再练习不添字不漏字正确停顿朗读课文。d.反馈不添字不漏字正确停顿朗读课文,指导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这个环节的操作要注意以下几点:a.要求学生在文中画词语,是从音节角度画,即该生字在文中是单音节词,就是画单个字词语,是多音节词就画多个字词语。因此,呈示的词语必须是本课文的词语。b. 要说的词语意思的词语,必须是在理解课文内容中起关键作用的词语,不要每个词都说。c.口头组词的生字要具备两个条件: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该字组词能力强的。口头组的词如果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还可以进行说话训练。d.口头组词过程中,学生如果用了同音字组词,要把该词语板书进行比较。这样不但通过比较能强化记认,而且扩大识字量。e. 在反馈不添字不漏字正确停顿朗读课文,指导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要重视教师范读的示范作用,尤其在一年级。

在“朗读训练,集中识字”中,学生通过自己寻找、学习文中的生字,通过自己发现、解决音难字,通过自己确定生字组成的词语以及口头组词,不但对要记认的字得到了强刺激,获得强烈的第一印象,而且反复重现,见面次数多了,就能把字记认下来。在“朗读训练,集中识字”中,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反复多次的朗读,不但获得和形成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能力,而且对课文内容也初步有了感性的认识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嘛。

3.图文结合,阅读感悟,感情朗读,随文认字。

这一部分的教学,是在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插图,进行理解把握课文内容的学习,进行课文主题、人物形象感悟的练习,进行有感情朗读的训练,初步感知课文条理,从而学习、运用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同时运用无意注意随文识字。基本操作方法:

①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图文对照,理解词句内容,了解课文内容,感知条理,进行有感情朗读训练。

教科书的课文都配有色彩艳丽生动形象的插图,这些插图,再现了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具有形象性和情节性,而且是课文内容文字的形象再现,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课文插图,不但能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而且能有助于学生感悟词语句子的意思,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因此,“借助读物的图画阅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5页》既是第一学段阅读的教学目标,也是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方法策略。

这个环节一般可以这样操作:a.布置观察插图,朗读课文,图文对照,找出有关句段的学习任务;b.学生按照任务要求操作学习;c.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词句内容,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什么;d.多图的课文还可引导感知条理。

例如《一去二三里》,学习任务:朗读诗歌,对照插图,想想每一行的诗句,写了插图的哪个部分,就在哪个部分标上序号。学生自学并同位交流后,指名让学生边朗读诗歌边指出诗句表示的部分,全班一起图文对照评议对错,并在这个过程中反复朗读诗歌。

又如《借生日》,可以借助多媒体,打乱插图顺序布置学习任务,在反馈引导后,以问题:还有两个自然段没有图画,谁能说说,引导了解第一、三自然段的内容,同时按照学生回答的顺序出示图画。在这个学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调整图画顺序,说说这个故事,引导学生感知课文条理。

②感悟课文主题,或思想感情,或人物形象。

这个环节一般由以下步骤组成:设置问题情境,明确学习意图和操作策略;学生朗读课文,思考问题,按照操作策略操作;引导发表感受、体会和想法,品读词句,感情朗读。

问题情境的设计要围绕感悟课文主题,或思想感情,或人物形象设计,要避免空谈感悟体会,一定要引导学生回到课文的有关语句。如《两只小狮子》,你喜欢哪只小狮子?不喜欢哪只?你能在课文中找到句子说说理由吗?又如《棉花姑娘》,你懂得了哪些科学知识?是从哪些句子知道的?

在这个“阅读感悟,感情朗读”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按照课程标准阶段目标要求进行了训练,而且在反复的朗读过程中,利用无意注意,记认会写字的字形以及记认会认读的字。

在“阅读感悟,感情朗读,随文认字”这部分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17页)②以感情朗读体现理解、感悟为主,不要过分要求学生理性的回答,尤其在一年级。③基础性的、要求全体都达成的教学目标,适宜先个体学习,然后小组交流碰撞,才全班的反馈引导;而发展性教学目标则可以直接全班学习交流,例如引导感知条理的教学。④不能光谈感受、体会和想法,务必让学生回到课文的文句来谈感受、体会和想法的依据,以培养学生语感。

4.认字评价,字形教学,指导写字。

这部分的教学主要有两个环节:①通过游戏形式,大面积检测学生对会认读的字掌握程度。②以运用什么方法学习、记认为切入,通过形近字、音近字的辨析,进行会写字的字形教学,利用有意注意,使学生能辨认会写字的字形细部,认记字形(一年级上学期不需进行此操作,因为一年级上学期会写字是独体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写字。这个环节,同行们都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创造了很多可行的操作,就不再一一详说了。

不坑老师小灶资源(限时开启) ¥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