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本意辨字形|部编教材

语文教案 2019-4-1 487

教例:辨析“冠”与“寇”

“冠”“寇”两字,学生由于不理解意思,常常写错,如把“冠”的“冖”写成“宀”,把“寇”的“攴”写成“寸”。怎样开展针对性的训练呢?教学中,我根据古汉语的相关知识,用多媒体出示两个字的金文,引导学生进行辨析:

师:请每位同学做个小小发现家,观察一下这两个字有什么区别。

生:老师,我发现这两个字的上面部分不同,“冠”是平顶,“寇”是尖顶。

师:观察得真仔细。那你们能结合平时学过的知识,对照这两个字展开想象,说说它们的意思吗?

生:“冠”指帽子,我们学过的“张冠李戴”的“冠”就是这个意思。

生:(很自信)我曾在书上看到过,古代男子20岁的时候要举行冠礼,把帽子戴在头上,表示已经成年。“冖”表示帽子,里面好像有一只手托着帽子。(学生鼓掌)

生:“寇”是指侵略者,明朝的戚继光曾经抗击入侵我国的倭寇。

生:“寇”的“宀”像一座房子,里面好像也有一只手,手上还拿着什么东西。

师:哦,了不起,这几位同学不但知识丰富,而且善于想象。其实这两个字中还藏着几个小秘密呢!(指向多媒体)刚才同学说得对,“冠”字的“冖”表示帽子,它的意思是一个人用手(寸)把帽子戴在头上;“寇”字的“宀”表示房子,它的意思是一个人手(又)拿棍子跑到人家房子里行凶,即强盗、侵略者。“攴”就是手拿棍子的意思。(通过比较,学生恍然大悟。)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教例中,教师巧妙利用多媒体这一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逐步探究中主动识字。首先让学生观察字形,寻求两字的异同点,为下一步的教学作好铺垫。在字义理解环节,教师并没有越俎代庖,直接解释字义,而是根据“冠”“寇”都是会意字的特点,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通过观察并展开想象,来分析探究字的本义。在识字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地位,这样就将原先的死记硬背变成了意义识记,使学生在自主识字中开启智慧之门,不但强化了对字形的区别和记忆,还从中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探究能力,比起教师直接把有关知识全盘授予的做法要高明得多。

不坑老师小灶资源(限时开启) ¥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