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识字教学夯实语文基础|部编教材

语文教案 2019-4-1 891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识字、写字又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多识字、早识字有利于学生及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给他们打开一个生活经验世界之外丰富多采的文本世界。这无论对发展孩子的情感和思维,还是对培养孩子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小学第一学段,要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第二学段累计认识汉字2500个。面对这么艰巨的识字任务,如何让学生对枯燥的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增强自我识字的能力呢?现就我校几年来识字教学的经验,谈几点做法:

一、重视汉语拼音教学,提高拼读能力

汉语拼音是认读汉字字音和学习普通话的工具。因此,学好汉语拼音有利于学生尽快识字,尽早阅读。我校每学年都要对一年级的汉语拼音教学进行严格把关和监测。我们做到了“三个一”:负责低年级的领导每周要下去听一节汉语拼音的课堂教学;汉语拼音学完后学校要进行一次拼读检测;检测后还要进行一次评选,评出“拼读优秀班级”和“拼读小能手”,以此来促进汉语拼音教学扎实有序地进行,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

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拼读能力以后,我们就开始引导学生借助字典进行独立识字和初浅的阅读。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从一年级的下学期开始,学生基本能依靠汉语拼音独立进行阅读、识字。学生的视野开阔了,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随之增强了。

二、重视发挥形象思维作用,激发识字兴趣

人的思维可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种。从思维发展的年龄段看,童年期,即小学和初中阶段,形象思维在儿童的思维中占据主要地位,抽象思维只得到了初步发展。而这个年龄段又恰恰是儿童学习汉字的“黄金时期”,如果教者不注意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急于加速儿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采取“填鸭式”的办法来教学生字,势必会使多数儿童在识字过程中感到困难,对自己的识字能力失去信心。所以,在识字教学中只有更好地发挥形象思维的作用,才能更好地提高识字效率。我们的做法是:

1、情境识字法。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儿童应该生活在美、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创造的世界里,当我们想教会他们读和写的时候,仍然应当使他们置身于这个世界里。在识字教学中,单纯的识字会让学生感到比较乏味,这时候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提出在识字教学中,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一位教师在教学《美丽的草原》一课时,通过生动的课件演示,让学生欣赏“在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草原上,肥壮的牛儿和羊儿正在津津有味地品尝着鲜嫩的青草,一旁是清澈的泉水欢快地流过。蓝天、白云下鸟儿自由自在地飞翔”这样一幅画面,学生从中感受到我的家乡──草原的美丽,使人难以忘记。教师随即出现了三个词“美丽、不会、忘记”,使学生把看到的景物与心中想要表达的词语紧紧地连在一起。提高了记忆效果,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在教学《十二 属相图》一课时,老师让孩子们带来了十二属相的玩具,让他们给自己喜欢的玩具贴上标签。孩子们通过看看、摸摸、读读、认认、写写,调动多种感官认字记字,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整个识字的过程,学生的情绪始终很高,这主要得益于教学情境的营造。

2、游戏识字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征,要想在整个活动中保持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给熄灭。引导学生变换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游戏是孩子乐意为之的活动。在课堂中,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开展游戏,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

如:在教学中遇到合体字比较多的时候,教师经常采用“巧配对”或“碰碰车”的游戏;遇到形近字比较多的时候教师通常采用编“顺口溜”或“儿歌”来帮助区分字形。在一年级下册的“有趣的识字”中出现了“青、清、情、晴、请”一组生字,教师就编成了顺口溜“小草青青、河水清清、今日天晴、愉快心情、说话用请”。在区分“渴”和“喝”时,编成“渴了要喝水,加上三点水,喝水要用嘴,加上口字旁”;有的生字教师采用了“猜谜法”,来激发识字兴趣,帮助学生记忆字型。如:二小二小,头上长草(蒜);门儿大大开,一人跨进来(闪);一点一横梁,梁下开个窗,大口张着嘴,小口里面藏(高);一家十口住草房(苦);山下的石头(岩);夕阳下山(岁);树木长在门里头(闲);一人住山边(仙);十张嘴,一颗心,猜猜看,动脑筋(思),老王头和老张头同坐一块大石头(碧)等。字谜的趣味无穷,学生的智慧无限,学生在玩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识字方法;有的教师还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善于运用“比赛法”。如组词比赛:教了生字以后,教师让学生口头组词,看谁组得多;又如说话比赛,让学生用当堂学的词语说话,看谁用的词多。这些比赛,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相得益彰。

3、生活识字法

语言文字来源于生活,最终还是应该回归于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为学习语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识字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识记效果,而且对于生字的实际应用也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广告牌、商店名、包装袋、车站名……都是学生学习汉字的活资源。我校的很多低年级老师都善于引导学生们通过细心观察身边的超市名、饭店名、广告招牌以及食品袋、饮料瓶、报纸等上面的字,从生活中学习生字。学生们学习兴趣非常高,因为:第一,这是他们身边的,亲眼目睹的;第二,这是他们自己亲自发现的,有成就感;第三,可以骄傲地读给爸爸妈妈和同学听,能够换来大家的赞扬。“生活识字法” 激起了孩子们学习语文课的兴趣。每天都有孩子急切地想知道今天认哪位同学带来的生字,这些字怎么读,自己是不是也认识。于是,学生的识字量也大大增加。看来,生活的资源果然是无穷的,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对于识字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

三、重视遵循遗忘规律,巩固识字成果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规律进行测试:第一天学的知识,第二天保持率只剩33.3%,第三天保持27.8%,第六天保持率降到25.4%,其遗忘规律是从快到慢过渡的。遗忘是有特征的,而记忆也是有规律的。心理学指出完整的记忆过程,必须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识记和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和表现。教师的教学如果符合学生记忆方面的心理活动规律,其教学效果就好,不然就将是事倍功半。因此,只有科学地抓住遗忘规律进行反遗忘识字教学,才能扬长避短,才能进行有效的因材施教,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那么,根据儿童“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在识字教学课后两三天内进行复习、巩固尤为重要。有的老师就指导学生自制了“识字袋”,把学过的生字写在卡片上,装在“识字袋”里,同时,鼓励学生把在课外阅读中、在生活中自主学习的生字,也随时写成卡片装进“识字袋”,经常利用字卡巩固识字。二、三年组的老师还在墙报上开辟“识字园地”,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不断展示识字成果。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6—12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时期。因此,一些老师就通过课外阅读、写作或读写结合的方式,将字词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再次复现,为学生创设练习和运用所学生字的机会,巩固识字,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重视加强写字指导,强化识字成果

写字是巩固识字的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要将识字和写字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能读准字音、理解字义,掌握字形,而且还能正确、端正、整洁地书写出来。尤其是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我们一直重视指导书写这一环节,要求教师在指导生字书写时要做到让学生“感受美、实践美、创造美”:

1、感受美。观察是感受美的重要途径。在学生动笔之前,教师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字的结构、笔画形态特点,从中感受到汉字笔画的形态之美。

2、实践美。“描仿”实现了学生从领会美到实践美的飞跃,减小了写字教学的坡度,增强了学生写好字的信心。学生先从教师的示范中感受到,要体现出汉字笔态美,用笔应有轻重之别、快慢之分,应在关键部件的书写上摆好位置。这时再让学生进行描字和仿影,使整个书写过程真正做到眼到、心到、手到,在此基础上,学生临写就能做到“成字在胸”。

3、创造美。学生通过观察、临摹,对习字审美有了一定认识,书写时就会带着求美的意识,教师适时教给学生一些汉字笔画书写,形体结构规律,能帮助学生掌握书写技巧,提高写字的质量和速度,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实践证明,只要学生有识字的兴趣,并且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再通过少写多认多复现进行巩固,他们就可以轻松完成新《课标》提出的识字要求,为阅读和作文奠定良好基础。

不坑老师小灶资源(限时开启) ¥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