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鹿的玫瑰花》其它杂项

语文教案 2019-4-2 513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这不仅是使用教材方式的改变,更是对“教材在教学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的重新思考。这种变化,既要求对教材进行开发,也给教师开发教材开拓了广阔的天地。笔者很幸运地参加了市第一批新课程实验,同新课程一起成长。任何新事物都有其值得商榷的地方,试论人教版第四册语文教材中几处选取内容的失误。

一、论“鹿弟弟”

《小鹿的玫瑰花》是一篇能够引起学生思考而有所感悟的童话故事。故事中有四个角色:小鹿、鹿弟弟、黄莺、微风。故事的内容是小鹿在美好的春天栽了一丛玫瑰,当玫瑰快要开花时,小鹿因跌伤了脚不能走动而没看到玫瑰花,鹿弟弟先是替哥哥惋惜,接着听了黄莺和微风对玫瑰花的赞美后,又高兴地说“看来,你的玫瑰花没有白栽”。故事蕴涵着为他人创造幸福生活的过程中自己也体验到幸福和快乐的思想感情,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但“鹿弟弟”这个角色的选择并没有起到衬托的作用。小鹿没看到玫瑰花开是因为跌伤了脚,那鹿弟弟呢?更多的孩子会怀疑鹿弟弟的真诚和善良,从文中的“他常常去松土、浇水、”和“小鹿和弟弟一起数了数,总共有三十二个,他们高兴极了”可以体会小鹿和鹿弟弟很爱玫瑰,渴望见到玫瑰开花。既然如此,学生会问“鹿弟弟又没有跌伤脚,他为什么不告诉小鹿哥哥玫瑰开花的消息,让小鹿哥哥高兴呢?”显然,“鹿弟弟”在这里是画蛇添足了。或许有的孩子会天真地说:“鹿弟弟一直陪伴在小鹿哥哥的身边,没有走出家门,没看到花开。”但我们心里都明白这样的说法很难自圆其说。何况小鹿没看到玫瑰开花惋惜的心情,让第三者“鹿弟弟”说出来给孩子增加了理解的难度,有些“曲线救国、舍近求远”的味道,削弱了文章的感染力。假如没有“鹿弟弟”这个角色,一点都不会使文章失去原有的意蕴。在备课的时候就想到了“鹿弟弟”这个角色的疑点,但怀着侥幸心理去上了课,果真学生在课堂上提了以上问题,让自己尴尬无比,看来,我们的教材还要多从孩子的眼睛出发,多考虑孩子的观点,才能更完美!

二、反思“马玲是回族”

《语文园地七》中的“我的发现”是让学生发现汉字的一字多义的特点。教材例举了3句话理解“回”的不同意思。其中第二句为“我的朋友马玲是回族,陈琳是满族。”毋容置疑这是一句病句,主语“马玲”“陈琳”是“人”,宾语“回族”“满族”是“民族的一种”,怎能相提并论?很显然,这句话的宾语成分指代不明。教材中出现如此常识性的错误实属不该。在教学此题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我先让学生找找句子有没有不妥之处。他们起先很是疑惑,书本上的句子怎么会有错呢?我联系课文《动手做做看》中朗志万的话“科学家的话不一定是对的”引导学生“书上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让他们读了好几遍这句子,终于有一学生大胆站起来说出了句子的毛病所在,其余学生也是恍然大悟。我趁热打铁。问:“既然这句话是错的,你来改一改句子好吗?老师可以把你们的意见转交给编书的老师。”顿时,教室里小手如林,“我的朋友马玲是回族人,陈琳是满族人。”这样的结果让学生欣喜不已……最后我设计了“口语交际”——假如我就是编书的老师,你会怎样向他提出这个意见?课堂掀起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高潮!

教材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师把握教材、处理教材,甚至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当然课程改革是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搞好的大事业,今天的“挑刺”就是为了明日的“成熟”和“完美”。

不坑老师小灶资源(限时开启) ¥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