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童 趣》教案

语文教案 2019-4-3 687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等成语。

2、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掌握基本的解词方法,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培养阅读和翻译能力。

3、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品味作者在叙写中表现出的童年生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思维。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结合注释和字词典,掌握字音:

童稚()鹤唳()怡然称快()土砾()

丘壑()癞虾蟆()藐小()项为()之强()

2、解释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鞭数十,驱之别院()以虫蚊为兽()项为之强()

兴正浓()果如鹤唳云端()以丛草为林()

方出神()驱之别院()则或千或百()

3、指出加粗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①必细察其纹理()②昂首观之()

③使之冲烟而飞鸣()④蹲其身()

⑤观之,兴正浓()⑥驱之别院()

二、理解探究

1、(1)找出文中音同形不同的字。

(2)找出文中义同字不同的字。

(3)找出文中字同义不同的字。

(4)找出文中意义相对、相反的字词。

(5)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6)找出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7)找出文中的省略句。

2、“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三、合作释疑

3、学生集体背诵全文,思考、交流:

⑴文章首句叙写自己童稚时获得的“物外之趣”,依朗读时对句意层次的把握,分析第1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⑵课文第3段中,“林”“兽”“丘”“壑”俱全的美妙境界完全出于敏锐的童心,它们分别指什么?

⑶第4段中“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句中庞然大物指什么?所拔之山,所倒之树又分别指什么?

⑷课文分叙部分描写了儿时哪些“物外之趣”?

⑸文中有哪些描写作者神态的句子?表现出儿时的作者怎样的心理变化?

4、学生合作探究:文章以生动的笔触、细腻的刻画,围绕“趣”字着墨,展现了一幅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图。“趣”既在事中,拟夏蚊为群鹤舞空等,更在超乎物外的稚情,那么,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四、课内精读

1、填空:

课文《童趣》选自《______》,作者是__代文学家___。课文详细叙述了作者儿时以为有“物外之趣”的事情:一是“戏蚊于素帐”看到“”的景象;二是“观虫斗草间”遇到“____”的经过。

2、下列加粗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心之所向B、昂首观之

C、使之冲烟飞鸣D、项为之强

3、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果如鹤唳云端B、又留蚊于素帐中

C、为之怡然称快D、项为之强

4、文章描述了“我”从不失童稚的游戏中获得了“物外之趣”,“物外”是指的意思。

5、古诗文中有很多表意精练的语句,被当作成语保存到现代汉语中来。试从文中摘录这样的语句,并解释其大意:

⑴()

⑵()

⑶()

⑷()

6、结合课文,给古今词作如下分类,每一类举一例并作分析:

⑴古今意义没有变化的词:

⑵消亡不再使用了的词:

⑶意义转移了的词:

7、“鹤唳”是鹤鸣叫,你知道关于“风声鹤唳”的成语故事吗?请简单叙述。

8、“又留蚊于素帐中”句中“素”的意思是,写出两个含有“素”的成语。

五、拓展延伸

青青庭院

故乡青青的庭院是我儿时的乐园。

宽大的庭院到处都染满了绿,除了北边屋前,四壁倒有三面被绿簇拥着,中间被父亲的花草和母亲的菜畦装点起来,并不显得空旷。因为庭院的绿太浓,于是在我的意识里,庭院仿佛一年四季都是绿的。而这绿又是摇曳多姿的,空灵而深邃的,总在你不经意的时候探到你的心里。

每到六月的时候,北屋前的石榴树就急急地缀满了火红火红的花朵,躲在油亮的深绿里逼着你的眼。蜂儿嗡嗡地闹着,贪婪地吮着花蜜。儿时的我总是很馋,却不晓得蜂蜜要经过蜜蜂的酿造才可以吃,以为捉到一只蜜蜂就可以吃到甜甜的蜂蜜。常常寻一只敞口不是太大的玻璃瓶子,轻手轻脚地靠近树身,耐心地等待蜜蜂停落到花儿上,钻进花心,然后悄悄地把瓶口移近,猛的一扣,蜜蜂一惊,就会落入瓶底,接着迅速旋紧盖子。怕蜜蜂死掉,就在瓶盖儿上扎个眼儿,且看蜂儿在瓶中辗转,腹部一鼓一鼓的,淡淡的黄的翅风车一样的振动,找不到出去的路。看到后来,却觉得蜂儿可怜,索性打开瓶盖儿,看蜂儿飞走,吃蜜的念头早已忘掉了。有时手指被蜇得又红又肿,就翻来清凉油抹上。但很快就忘了,就再去捉,再被蜇。

时光如同缎子一般在不知不觉中滑过。及至后来我离开故园到外地求学,再参加工作,再成了家,故园离我渐渐的远了。但故园的绿却始终留在我的心底,如同儿时父母慈爱的目光始终浸润着我的心田。

一晃小女也十岁了。每到暑假或寒假,她总是迫不及待地要回故园。父母已经赋闲在家,将今日的庭院装点得更为绚丽。爬墙虎在南屋的墙面上像瀑布一样泼洒下来,形成一道绿色的屏障,窗儿在上面像眼睛一般地眨着。南屋与庭院之间多了一道花墙,上面是瓜藤搭起的帐篷,长的丝瓜、弯的北瓜从藤上垂下。转过花墙,东墙是满架的金银花,从南到北一路的铺开,西墙挂满了葡萄。各色的深的浅的树和藤在庭院中攀缘生长,错落有致。母亲的菜畦依然齐整,父亲的花草依然沿着菜畦一路开放。石榴树斑斑驳驳地褪皮,大大小小的石榴赶趟似的挂满了枝头,叶间还偶尔开放着一朵两朵火红火红的石榴花。但故乡的庭院究竟还是绿,浓浓的令人不禁将它掬在手里,饮到心里,醉到梦里。故园的绿啊,它衍生了几代人的梦,不仅衍生着梦,也衍生着希望,时时激励着我。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字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1)北屋前的石榴树就急急地缀满了火红火红的花朵,躲在油亮的深绿里逼着你的眼。

(2)爬墙虎在南屋的墙面上像瀑布一样泼洒下来……窗儿在上面像眼睛一般地眨着。

2.为什么作者觉得庭院中的绿“又是摇曳多姿,空灵深邃”的?请根据全文作简要回答。

3.文章写庭院的绿,可是第3段却详写了儿时捉蜜蜂的趣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第4段中说,“故园的绿却始终留在我的心底,如同儿时父母慈爱的目光始终浸润着我的心田。”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答案第5课童趣

一、基础知识

1童稚(zhì)鹤唳(lì)怡然称快(yí)土砾(lì)

丘壑(hè)癞虾蟆(hámá)藐小(miǎo)

项为之强(wèi)(jiāng)

2、解释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自己)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白的,没有染色的)(慢慢地)

鞭数十,驱之别院(用鞭子打)以虫蚊为兽(把……当作……)

项为之强(脖子、颈项)兴正浓(兴趣)

果如鹤唳云端(果真)以丛草为林(树林)

方出神(正)驱之别院(赶、驱逐)

则或千或百(有时)

3、指出加粗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①必细察其纹理(代藐小之物)②昂首观之(代夏蚊)

③使之冲烟而飞鸣(代蚊子)④蹲其身(代自己)

⑤观之,兴正浓(代二虫)⑥驱之别院(代虾蟆)

二、理解探究

1⑴音同形不同的字:

砾──唳鹤──壑向──项

⑵义同字不同的字:

察──观──视──见唳──鸣素──白

⑶字同义不同的字:

观昂首观之(看)

作青云鹤观(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神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

神游其中(感受、想象)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

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⑷意义相对、相反的字词:

藐小之物──庞然大物凹──凸

⑸成语:

明察秋毫:比喻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很清楚。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夏蚊成雷:夏夜里蚊群嗡嗡的叫声像闷雷。

⑹通假字:

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⑺省略句:

“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

2、珍惜生命、处置有度。

三、合作释疑

3、⑴文章开篇仅用32个字,以“物外之趣”总摄下文叙事,行文简洁。“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既反映小孩子视觉敏锐,又表现出孩子的稚气、天真。“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说明作者小时候善于细致地观察细小事物,看到细微的事物中那些别人所看不到的妙处,产生超然物外的乐趣。

⑵作者年幼时居城中,渴望见到大自然风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林”指丛草,“兽”指虫蚊,“丘”指土砾凸者,“壑”指土砾凹者。

⑶句中的“庞然大物”指癞虾蟆,所拔之“山”指土砾凸者,所倒之“树”指草。

⑷文章分叙部分描写的“物外之趣”有:

①观蚊成鹤。拟成群的夏蚊为群鹤舞空,把以烟喷蚊想像成青云白鹤的景象。

②神游山林。在花园里土墙凹凸处定神细视,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③鞭逐虾蟆。见癞虾蟆吞食二虫,鞭打示惩,驱之别院。

⑸神态描写表现儿童的心理变化。用“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表现专注之情。“徐喷以烟”写贪欢淘气(若“速喷”,则烟浓蚊落,难作“青云白鹤观”)。“蹲其身,使与台齐”写考虑到观察的方便,表现身心的投入。先用“方出神”“观之正浓”写好奇而被吸引,用“呀然惊恐”表现内心的难以置信、受惊而漾起不平;用“神定”写看清了造成严酷现实的原因,思谋办法。文章还借对“外敌”入侵以及自己如何处置的描写,表现心理变化。癞虾蟆的凶残用“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一”表现癞虾蟆气焰嚣张,一“尽”一“吞”表现它的贪婪凶残,也是作者“呀然惊恐”心理变化的外因。这先“拔”后“倒”再“一”的残暴之状,造成童稚作者的惊心动魄,才有以下“捉”“鞭”“驱”的举动。三个动词连用,可见当时决心大,措施狠。读至此处,读者可见作者举起正义大旗主持公道时的除恶的决心、庄严的神态,而大快人心。

4、“物外之趣”是借助于丰富而有创造性的联想和想像。在作者童稚的世界里,视蚊子如群鹤舞空,视丛草虫蚊土砾的“小天地”为成人之“大世界”,视虫斗,鞭虾蟆,这一切不是来自成人理性化的思考,而是幼稚的好奇心和想像。如“观蚊成鹤”表现作者幼时的可爱天真,想像力的空灵飞动,以及心灵的追求。课文还通过描写表现在童稚的眼里世事是本无所谓大无所谓小的,世界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发生变化:丛草可以为林,虫蚊可以为兽,土砾可以为丘壑,所有的一切,俨然一个精致的大千世界,这是视小为大。由于“蹲其身,使与台齐”,又于“定神细思”之中,将自己融入而“神游其中”,将自己化为渺小的虫豸一类。这是视大为小。这些都是想像产生的效果。

四、课内精读

1、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清沈复鹤唳云端庞然大物

2、A

3、D

4、超出事物本身

5、⑴明察秋毫⑵怡然自得⑶夏蚊成雷⑷庞然大物(解释略)

6、⑴例词:草⑵例词:余⑶例词:项(分析略)

7、“风声鹤唳”语出《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前秦苻坚领兵进攻东晋,大败而逃,溃兵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惊慌疑惧之极。

8、白的、没有染色的素昧平生、素面朝天。

五、拓展延伸

1.(1)写出了石榴花的火红,衬托出绿的深浓。

(2)用眨眼喻写窗户的闪亮,衬托出绿的满而深。

2.油亮深浓,错落有致,生机盎然;浸润心田,令人陶醉,难以忘怀。

3.写出了故乡的庭院是我儿时的乐园,表达了对青青庭院的深深怀念,同时间接地写出了绿的盎然生机。

4.含义:难以忘怀故园的绿,感激故园的绿给自己的精神滋养;作用:点出本文的主旨。

不坑老师小灶资源(限时开启) ¥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