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食》重难点突破|部编教材二年级

语文教案 2019-3-28 1372

  一、教材内容解说

  《中国美食》是识字单元的第四课,教材是以图片配文字的方式来呈现的,与前三课识字的呈现方式不一样。教材以中国人的家常美食为载体,分类呈现了菜肴和主食。菜肴有七种,是以图片配文字的方式呈现,其中有三道素菜和四道荤菜,菜肴名称简单明了,图片色彩鲜明;主食有四种,列举在方框内,主食名称简洁,没有配图片。这些菜肴和主食的名称中,包含了十种制作食物的方法,拌、煎、烧、烤、煮、爆、炖、蒸、炸、炒。这些表示制作方法的字大多带有火字旁和四点底,都和火有关;只有“拌”字是提手旁,这种制作方法和手的动作有关。还有四个带草字头的生字“菠、茄、蘑、菇”也在美食名称中,可见编者匠心独运。通过认读识记这些家常菜肴和主食,学生既能了解我国美食的烹饪方式,还能了解与火有关的汉字意思,感受汉字之妙,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美食文化和汉字文化的热爱,激发对先贤智慧的崇敬。

  教材右下角的“泡泡语”要求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交流更多的家乡美食。在品尝家乡美食的过程中丰富所学,拓展认知;在交流家乡美食的过程中,升华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这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菠、煎”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炸”,会写“烧、茄”等9个字,会写“美食、红烧”等6个词语。

  2.能用部首查字法查找“灶、烫、焦”等字,发现偏旁“火”和“灬”的联系。

  3.能说出用“炒、烤、爆”等方法制作的美食。

  4.能说说自己家乡的美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正确识字、写字。

  2.了解中国传统美食文化。

  教学难点:

  理解“火”和“灬”的字的意思,发现两个偏旁意义上的联系。

  四、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共计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识字读词;了解制作方法;学写“烧、烤、炒、茄”4个字。

  第二课时:识字读词;发现偏旁联系;学写“肉、蛋、鸡、鸭、饭”5个字。

  五、教学过程简述

  第一课时: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初读课文,情景识字。

  再读课文,赏图读词。

  指导书写,巩固所学。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齐读菜名。

  学习新知,品尝美食。

  巩固方法,发现联系。

  欣赏视频,赞扬美食。

  指导书写,总结所学。

  六、重难点的突破

  1.识字教学

  本课形声字较多,图片精美,可充分利用图片,并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识记生字:

  (1)设置情境配图识字

  设置逛菜场的情景,认识三种蔬菜,相机识记“菠、茄、蘑、菇”四个生字。归纳生字的偏旁特点,拓展了解其它带有草字头的蔬菜名称。

  (2)结合字形配图识字

  第一组:“炸、爆、烧、烤、炖、炒”

  这一组的六个生字都是火字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介绍交流,了解这些生字都是食物的制作方法,从而发现规律,知道这些制作食物的方法都需要用到“火”,带有火字旁的字都和“火”有关。

  第二组:“煎、煮、蒸”

  这一组三个生字都是四点底。通过想象偏旁四点底,引导学生发现四点底和火字旁之间的联系——四点底就像把火字旁的四笔平整铺开,排列成一排,又像极了炉子上的小火苗;再通过观看小视频,更直观地了解这些制作方法,让学生明白,原来四点底的字也和“火”有关。

  结合字形配图识字,不仅能让学生感受中国人造字的智慧,也能感受中国美食制作方法的独特。

  (3)联系菜名配图识字

  “腐、饺、酱、粥、蛋”这几个生字都可采用这个方法识记。

  在学习“豆腐”一词的基础上,拓展了解腐竹和腐乳;在学习“蒸饺”一词的基础上,介绍水饺和煎饺。

  这种识字方法重在通过不同的美食名称反复识记生字,加深学生对生字的印象;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充分联系生活;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加深对汉字的理解。

  2.写字教学

  本课要求会写9个字。指导学生写字前先观察:一看结构,二看比例,三看关键笔画。

  (1)看结构

  观察9个字的结构,“肉”是独体字,“茄”和“蛋”是上下结构,“烧、烤、炒、鸡、鸭、饭”是左右结构。

  (2)看比例

  看汉字比例,6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茄”字上窄下宽,“蛋”字上宽下窄。

  (3)看关键笔画

  “烧、烤、炒、鸡、饭”这几个字的偏旁要写紧凑,要避让,火字旁的最后一捺改为点,又字旁的最后一捺改为长点,食字旁的第二笔横钩的横段写短一点。

  以下这些字的关键笔画均要穿插到偏旁下方:“烧”字第九笔撇,“烤”字第八笔撇,“炒”字最后一撇,“鸡”字最后一横,“饭”字第五笔撇。

  3.抓住关键字,了解制作方法,发现偏旁“火”和“灬”的联系

  (1)抓住关键字,发现制作方法

  出示美食图片和名称,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这些美食是用什么方法制作出来的;再让学生标一标,自主思考,自主发现,制作食物的方法原来就藏在美食名称中。

  发现小结: “炸、爆、烧、烤、炖、炒”是火字旁,“煎、煮、蒸”是四点底,“拌”字是提手旁,这些字都是制作食物的方法。

  (2)了解制作方法,读好美食名称

  认读生字:自由认读,在识字中认识这些制作方法。结合课后第一题,让学生说说,制作哪些食物时需要用到这些方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了解这些制作方法。

  分类提示:分类出示带有火字旁的字“炸、爆、烧、烤、炖、炒”,四点底的字“煎、煮、蒸”,并把偏旁标红,教师相机总结:这些生字,有的是火字旁,有的是四点底,它们都和火有关。火是人类文明的起源,中国美食烹饪特别讲究火候。

  读好词语:

  指导学生品读美食名称, “品尝”中国美食。

  读好三道素菜名称:

  在品读交流的过程中读好菜名,突出中国美食的制作方法,知道同一种食材,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制作出不同的美味,为中国人的智慧叫绝,为中国美食自豪。

  读好四道荤菜名称:

  在品读交流的过程中,了解这些美食都是不同地域的特色菜,感受我国丰富的美食文化。通过美食拓展,了解家乡的特色菜。知道中国美食不仅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读好四道主食名称:

  在朗读主食名称的过程中,通过评价语言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知道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中国人主食以米面为主,感受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读好美食名称后,可让学生将一种主食配上一两道菜肴,为自己设计中餐。美食名称这样读来更加兴趣盎然。

  (3)巩固制作方法,发现偏旁联系

  读好美食名称后,总结字形特点,巩固制作方法,相机学习课后第二题。运用部首查字法,了解习题中三组字的意思,发现每组字偏旁的特点;鼓励学生说出其它带“火”和“灬”的字;最后强调,带有“火”和“灬”的字大多和火有关。

  4.多种方法渗透,了解中国传统美食文化

  (1)在认读识记生字中渗透

  不同的汉字有不同的寓意。如学习“饺”字时,引导学生观察“饺”的左边是食字旁,表示和食物有关,右边是个“交”字。让学生知道饺子又叫“交子”,中国人有在除夕之夜吃饺子的习俗,寓意新旧交替,守夜辞岁。这也正是形声字的精妙之处,形旁表意,声旁表音。学生学的是中国汉字,品的是传统文化。

  (2)在了解制作方法中渗透

  制作食物的方法共有十种,其中九种都和火有关,但这九种方法使用的火候不同,烹饪的时间有别,采用的技巧更是各异,从而感受我国传统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拌”也是一种制作食物的方法,可以保持食物的原味和鲜嫩,中国人拌出的是美味,更是智慧。

  (3)在朗读、评价中渗透

  如:朗读四道荤菜名称时,教师评价介绍,让学生知道它们是我国不同地域的特色菜。我国疆土辽阔,不同的民族用丰富的食材,制作出各具特色的美食,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美食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朗读四种主食时,教师评价介绍,饺和面是用小麦磨的面粉做的,粥和饭是稻谷做的,小麦和水稻是我国的两大农作物。让学生明白这些简简单单的美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自然而然地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道理。

  (4)在联系家乡美食中渗透

  品尝了七道菜肴和四道主食后进行拓展,说说我们的家乡有哪些美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自由交流,充分表达,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这里列举的是武汉的特色美食。

  (5)在发现偏旁“火”和“灬”的联系中渗透

  本课中带有火字旁和四点底的字,都和火有关,中国人造字充满了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凝聚着智慧和创造;美食中藏着汉字,更蕴藏着文化,传达着中国人的精神和追求。

不坑老师小灶资源(限时开启) ¥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