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重庆小学语文优质课赛课全部教案打包下载 🔥

语文教案 2019-4-23 14280


  大象的耳朵

重庆市渝中区民生路小学  董庭菲

【教材分析】

统编教材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紧扣“改变”这个人文主题,选编了《大象的耳朵》《蜘蛛开店》《青蛙卖糖泥》《小毛虫》等四篇生动有趣而又个性迥然的童话故事。编者因文而异,在课后练习中,提供“借助提示讲故事”的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复述课文,进而有效地落实“能用自己的话,说故事的内容”的语文要素。

如《大象的耳朵》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子,练习复述故事;《蜘蛛开店》利用多向度的关键词语,形成清晰的网状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按示意图复述故事;《青蛙卖糖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缘由,复述课文;《小毛虫》利用词句结合提示图,展示小毛虫的蝶变,引导学生复述故事。

通过本单元的语文学习,让学生在系统性的语文训练中,学习复述课文的多种方法,提升复述能力,为学生进入中、高年级后,进一步学习简要地复述课文、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文特点】

《大象的耳朵》这篇童话主要讲述小动物们觉得大象的耳朵耷拉着,很奇怪。受大家说法的影响,大象怀疑自己的耳朵有毛病。于是,他就用竹竿把自己的耳朵撑起来。没想到这一做法,让他又头痛又心烦。当他把耳朵放下后,烦恼随之消失。这时,他明白了自己的耳朵有独特的作用。

本文作者冰波借用这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旨在让读者阅读后,由此明白:别人说好的,不一定最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盲目地模仿或照搬别人的做法,有时候往往会适得其反。

【学情分析】

1.喜读童话,有兴趣

二年级的学生喜欢可爱小动物,更喜欢阅读有趣的童话故事。因此,他们对学习这篇课文,有较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识字写字,有基础

本课要求学生会认七个生字,会辨析两个多音字,会写八个字。如本课会认的生字多由熟悉的部件构成,有的能据形识义,有的在生活中常见。因此,宜鼓励学生在随文识字中,结合上下文的意思,或猜字,或读词,或连句。又如学生已掌握了一些正确的书写规律与方法。因此,写本课汉字时,宜继续关注其间架结构,重点采用辨析的方法,将本课要写的三个半包围结构的字与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书写指导”中半包围结构的字进行比对,发现其异同,引导学生规范地书写。

3.阅读复述,需助力

二年级学生要读懂这篇课文,了解大象想法的改变,初步感悟作者冰波写这篇童话的真正目的,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师宜根据本文的表达特色与课后练习的提示,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关键词“耷拉”“竖”等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根据课后第二题的提示,练习复述故事;引导学生根据课后第三题的提示,联系上下文与生活实际,学习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进而明白这篇童话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认好本课七个生字,在读词、读句、读文中,理解“耷拉”“竖”等词语意思,相机辨析两个多音字;比对辨别,分类规范书写八个汉字,提升学生书写的审美能力。

2.朗读课文,了解内容,初步感受人物的心情,读好相关问句;根据课后练习的提示,复述故事,感受阅读童话的乐趣。

3.联系课文内容与结合生活实际,学习理解“人家是人家,我是我”这句话的意思;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要为了跟别人一样,盲目地改变自己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中的第一、二点。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相关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详)

【课时目标】

1.认识七个生字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在读词、读句、读文中,理解“耷拉”“竖”等词语意思,相机辨析两个多音字。

2.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人物心情,读好问句;画出大象的话,从中了解大象想法的改变。 

3.比对辨别,分类规范书写“痛”“扇”“遇”三个半包围结构的字,提升学生书写的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初读识字,读好难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通生字词较多的句子。

  1)相机抽认生字词。

2)联系已知,辨析多音字“似”。

  3)读好词句。

  (三)初读故事,理解词语,读好问句。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第一自然段,了解大象耳朵的特点。

  2)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并理解“耷拉”的意思。

  3)齐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二——九自然段

  1)创设情境,师生合作读第二自然段。

  2)了解内容,感受人物的心情,读好问句。

  A.结合课文内容,识记“咦”“竖”等生字,读好“小兔子”的问话。

  B.迁移方法,既读好“小羊”的问话,又仿说其他小动物的问话。

C.勾画文中大象说的话,了解其心情,读好问句。

3.学习第十——十三自然段

  1)自读第十——十二自然段,了解大象的做法。

  2)相机识记“痛”“烦”等生字词,结合词义,辨析多音字“扇”。

3)学习运用会认的生字词,述说大象的做法及结果。

  4.根据板书,梳理大象的想法。

(四)比较辨析,归类书写,相机评价。

1.将本课要写的三个半包围结构的字与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书写指导”中半包围结构的字进行比对,发现其异同。

2.在“摆”部件中,感知写好本课三个半包围结构的字,注意相互照应。

3.自主练写。

4.评议书写。

【板书设计】

19.大象的耳朵

生来这样

耷拉  有毛病?  

我是我

第二课时(略)

【课时目标】

1.在语境中,复习巩固会认的七个生字词;比对辨别,分类规范书写“上下结构”“左右结构”五个汉字,提升学生书写的审美能力。

   2.朗读课文,进一步了解大象想法的改变,并根据板书的提示,复述故事。

3.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理解“人家是人家,我是我”这句话的意思。

4.抄写词句,积累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读好课文。

  (二)根据板书,复述故事。

(三)理解句意,明白道理。

1.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人家是人家,我是我”这句话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人家是人家,我是我”这句话的理解。

3.通过理解与交流,明白这篇童话故事的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要为了和别人一样,盲目改变自己。

(四)积累词句,实践运用。

 【教师简介】

董庭菲,女,1994724日。现任重庆市渝中区民生路小学二年级二班语文教师兼大队总辅导员。自工作以来,一直勤奋工作,努力钻研业务,用爱温暖童心,引领孩子沐浴阳光,引导孩子浸润书香。在2016年新教师班主任基本功竞赛中获一等奖;2018年获渝中区青年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撰写的《慢一点,让教育再慢一点》获渝中区“创新杯”案例评选三等奖;撰写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导语设计的问题及实施策略》获重庆市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论文大赛二等奖。

 

 

 

 

部编教材二年级下册七单元第20课《蜘蛛开店》

 

蜘蛛开店

合川区太和镇太和小学  张永黔

 

【教材分析】

《蜘蛛开店》是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所有课文均为童话故事,主题为“改变”。其中《蜘蛛开店》是一篇带有科普性质的童话。文章简洁生动,充满童趣。用生活化的语言讲述了一只蜘蛛因为寂寞、无聊决定开一家商店。他卖口罩,来了一只河马,织口罩用了一整天。他卖围巾,来了一只长颈鹿,他编织围巾足足用了一个星期。他卖袜子,来了一只四十二只脚的蜈蚣,他吓得匆忙跑回网上。

童话故事具有结构反复的特点,故事情节类似,写法相似。作者运用夸张和制造巧合的方法,故事可谓一波三折,但课文故事情节简单清晰。都是按照“想卖什么——写招牌——顾客是谁——结果怎样”的顺序来写的。从而塑造出一个头脑简单,办事不够灵活,还有那么一点倒霉的蜘蛛形象。

二年级下册的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已经阅读过很多童话故事,且识字量已有一定基础,因此读懂故事并不难。本册教材继续重点训练学生讲故事的能力,其中本单元有三篇课文都涉及训练、提升学生讲故事的能力。《小毛虫》引导学生借助相关的词句讲故事;《青蛙卖泥塘》引导学生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分角色演故事;《蜘蛛开店》引导学生借助示意图讲故事。《蜘蛛开店》具有童话故事结构反复的特点,学生感受这种特点需要在朗读中来进行。难点在于讲故事,需要在读好故事的基础上,理清脉络,借助示意图才能做到。

本课建议2-3课时完成。

本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正确认读“店、蹲”等15个生字,会写“店、商”2个字,会写“商店、决定”2个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反复朗读,了解蜘蛛开店的故事。

4.梳理情节,形成示意图,初步感知童话故事结构反复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正确认读“店、蹲”等15个生字,会写“店、商”2个字,会写“商店、决定”2个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反复朗读,了解蜘蛛开店的故事。

4.梳理情节,形成示意图,初步感知童话故事结构反复的特点。

难点:

1.写“商”“商店、决定”等字词。

2.梳理情节,形成示意图,初步感知童话故事结构反复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词语卡片、动物图片

教学过程:

板块一:猜猜故事,激兴趣

1.孩子们,今天我们将学习这篇童话故事,齐读课题。

2.你见过蜘蛛吗?它有什么特点或特长?(出示蜘蛛图片,3-4幅织网图)你能根据它能编织的特点猜猜它会开什么店?(或者它会卖什么?

板块二:初读故事,理内容

 1. 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先标上自然段序号,再自由读读课文,想想你猜的和文中写的一样吗?

2. 指名说。(预设贴词卡:卖口罩、卖围巾、卖袜子、河马、长颈鹿、蜈蚣等;学习“罩、袜、颈、蜈蚣”;词语归类,学写“商”字。)

3.小结。

板块三:反复朗读,理情节

(一)学习“卖口罩”部分

1.哪些自然段写的是蜘蛛“卖口罩”呢?指名说。

2.出示学习提示1

自由读读“卖口罩”部分,注意生字词读正确,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流利。

1)读正确:谁能把这部分读正确?(重点指导读准生字词。)

指名读;评价读等。

2)读流利:大家能把这部分读正确了,真不错!那你们能把这部分读流利吗?(重点指导读好长句子。)

3)读出“秘密”:

学习提示2

默读“卖口罩”部分,看看你能读出哪些秘密?

①提醒默读方法。

②指名说读出了哪些“秘密”。(根据学生回答,贴表示故事结构的词卡、指导朗读表示动物特点的句子等)

③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刚才,我们把卖口罩部分读正确、读流利了,还读出这些“秘密”(边说边板书:读正确、读流利、读出“秘密”);引读相关句子,相机梳理本部分结构。

(二)学习“卖围巾”“卖袜子”部分

 1.哪些自然段写了“卖围巾”“ 卖袜子”(指名说)

2.出示 学习提示3

自由读读“卖围巾”“卖袜子”部分,注意生字词读正确,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流利。

3.检查反馈自学情况,教师相机指导。

4.出示学习提示4

默读“卖围巾”和“卖袜子”部分,看看你能读出哪些秘密?

1)默读并思考;

2)同桌交流;推荐汇报。

5.检查反馈

(三)梳理情节,发现结构反复的特点

1)整理词语卡,形成示意图。

2)根据示意图,发现结构反复的特点。

这三个故事都写了蜘蛛想卖什么,挂招牌,顾客是谁,结果怎样。

3)联结课内外相关童话故事,进一步感受结构反复的特点。

4)谈谈对蜘蛛的认识。

板块四:书写词语,明要求

(一)巩固生字词

(二)书写词语

重点指导:商店;根据方法写:决定;师生评议。

总结:今天,我们大家一起读了蜘蛛开店这个有趣的童话故事,认读了生字,书写了词语,还读出了童话故事的秘密,请你们回去后和大人一起讲讲这个故事。下节课我们再讲一讲这个故事。

 


读正确

 

读流利

读出秘密







写招牌                                        大小合适




顾客是谁                                         ……




结果怎样

 

 

【教师简介】

张永黔,男,出生于199011月,20157月参加工作,现为合川区太和镇太和小学语文教师。201710月,参加重庆市小学公共安全教育优质课大赛获一等奖;20175月,在重庆市第九届小学语文学术年会上执教观摩课《阅读要有一定速度》;201610月,参加合川区小学语文赛课获一等奖;20176月,参加合川区“争做四有好老师”演讲比赛获二等奖。论文《浅谈预测策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等在国家级、市级比赛中获一等奖;曾在《作文大本营》《合川教育》等刊物上多次发表经验文章。20179月,被合川区教委授予“合川区优秀教师”称号,并接受《重庆日报》采访,其事迹刊登在《重庆日报》201798日教育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一单元第3庐山的云雾

庐山的云雾

重庆市大渡口小学   倪春容

    【教材分析】

    《庐山的云雾》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一篇写景的文章,课文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令人流连忘返,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本次赛课的教学对象是永川区的学生,孩子们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均使用的人教版教材,要从人教版教材编排的角度来考量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起点,作为确定本课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之一。《庐山的云雾》符合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美丽的大自然”这一主题,可以作为这个单元的课文来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要“体会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这些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训练重点。

 本册教材的阅读教学目标是:⑴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⑵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其他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⑶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⑷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⑸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本册教材的精读课文教学要注意继续加强词、句训练,重视朗读指导。

 本册教材第一单元阅读教学,着重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用词准确、比喻恰当,学习作者抓住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把景物特点写清楚的方法。这些是本单元的阅读教学目标,也服从于本册教学目标。

三年级下期的学生有一定的初步独立识字能力,学习过查词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也学习过抓中心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还学习过一边读一边想的阅读策略,体会用词造句的准确。这些是基本的学情。

根据年段目标、本册目标、单元目标、文本特点、学生情况,确定《庐山的云雾》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为:⑴认识“笼、瞬”等生字,理解“瞬息万变、千姿百态、弥漫”等词语的意思。能抓关键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⑵体会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学习抓住看到的和想到的把景物特点写清楚的方法。⑶尝试在朗读中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背诵第二自然段。

在本课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两个方面的困难。一是体会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有困难。可以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亲历深度阅读体验的过程。二是学习作者把云雾千变万化的姿态写清楚的方法有困难。可以引导学生先捕捉、整理信息,发现作者“抓住看到的和想到的把景物特点写清楚的方法”,并尝试运用。

【教学目标】

1.认识“笼、瞬”等生字,理解“瞬息万变、千姿百态、弥漫”等词语的意思。能抓关键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体会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学习抓住看到的和想到的把景物特点写清楚的方法,并尝试运用写一处景物。

3.尝试在朗读中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笼、瞬”等生字,理解“瞬息万变、千姿百态、弥漫”等词语的意思。能抓关键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体会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学习抓住看到的和想到的把景物特点写清楚的方法。

3.尝试在朗读中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背诵第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体会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学习抓住看到的和想到的把景物特点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看到的和想到的把景物特点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庐山的云雾》,看看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昨天,大家预习了课文。字音读准了吗?句子读通了没有啊?课文都读顺了吧。那老师要来检查一下。

1.读准字词,相机指导。

瀑布  缠绕  遮挡   笼罩  变幻无常  一泻千里  瞬息万变 千姿百态  弥漫 流连忘返

    2.理解“瞬息万变”的意思。

3.指导写字。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自由读文,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一)初读段落,感受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1.初读课文,我们知道,庐山的云雾变幻无常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2.“千姿百态究竟是多少种姿态呢?!

3.庐山的云雾到底有哪些姿态?默读第二自然段,在文中勾划关键词。

4.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二)再读段落,想象画面,了解作者如何写清楚的。

    1.作者写了哪些姿态的云雾?

 2.作者不仅写了看到的,还写了想到的。找出句子,边读边体会。

    3.感情朗读。

    三、仿照作者的写法,说一说庐山云雾的特点。

作者通过准确用词,把看到的写清楚;运用恰当的比喻,把想到的写清楚;这样,就把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写清楚了。咱们也学着像作者这样来说一说云雾的姿态吧!

    四、积累课文中优美语段,引发后续学习期待。

1.这么美的云雾,让我们把它留在脑海中吧。我们可以看着画面试着背一背,也可以结合板书来背。

2.庐山的云雾看也看不完,想也想不完,说也说不完,不仅姿态多,变化也多。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作者又是怎样把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特点写清楚的。  

 

板书设计

 

    看到的           想到的

    (准确)          (恰当)

    笼罩山头         白色绒帽

                         千姿百态       缠绕半山         条条玉带

                                        弥漫山谷         茫茫大海

                                        遮挡山峰         巨大天幕

 3. 庐山的云雾

 

 

 

                         瞬息万变

 

 

【教师简介】

    倪春容,女,19754月出生,重庆市大渡口小学语文教师,初级教师。曾荣获区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十佳辅导员。致力追求“美好语文课堂”,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穿梭跋涉,与奇妙的发现、独特的思考、丰富的体验、个性化表达相遇。尊重儿童的思维方式与思考特质,开发儿童的言语智能,师生沟通畅达,所带班级曾多次被评为区级优秀班集体。在教育教学中,善于反思,注重研究,多篇论文、多项课题获市区级奖。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二单元第8课《点金术》

 

点金术

(第二课时)

云阳县实验小学    钱华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小学语文西师大版下册第二单元第八课,课文出自美国作家霍桑根据希腊神话创作的童话集《神奇的故事》。这篇课文讲述了希腊国王麦得斯最喜欢金子,贪得无厌,神灵决定惩罚他,赐给他点金术,使他接触到的一切都变成了金子。国王虽然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却没有了食物,没有了女儿。最后他终于悔悟:他的贪婪是多么愚蠢,他向神灵忏悔,还回了点金术,救回了女儿,也得到了教训。文中麦得斯的感情变化是故事的线索,同时国王由心花怒放到痛苦的感情变化过程,正是国王明白什么是幸福的心路历程。课后思考练习要求体会麦得斯感情的变化,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并讨论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故事情节简单有趣,所蕴含的道理学生也易懂,但三年级学生要讲清这个故事有一定难度。当前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把童话故事类课文的课后讲故事的要求留做课后作业,没有教给学生实用的讲故事策略。而讲童话故事更是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更是符合童话以“故事”形式存在的特点,因此本课时决定运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学习童话。充分利用课后习题作为教学活动的依据,在教学的过程中顺学而导,和学生一起建构讲故事的实用策略。

【教学目标】

(一)自主学习课后十个生字及本课生词。

(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贪得无厌、饥肠辘辘、扫兴”等词语意思。

(三)学习用记住大结构,讲清小细节的方法讲故事。在讲故事中的过程中积累语言。

(四)通过讲故事学童话,明白贪得无厌的人必将受到惩罚的道理。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本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用记住大结构,讲清小细节的方法讲故事。在讲故事中的过程中积累语言。

2.通过讲故事学童话,明白贪得无厌的人必将受到惩罚的道理。

(二)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第一课时学习任务,认识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贪得无厌、饥肠辘辘、扫兴”等词语意思。成立四人学习小组。

教师:教学课件、小组合作学习单

(三)教学过程

    1.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1)认读词串,巩固本课生词。

2)学习“惩罚”的构词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兴趣。

3)练习用“惩罚、愚蠢”结合课文内容说话,把握文章主要情节。

    2.读故事,理清大结构

1)交流建构,要讲故事要先记住故事的大结构。

2)默读课文,从故事起因、经过、结果三方面抓住故事的大结构。

    3.围绕关键词,讲清片断

1)走进课文,理清人物感情变化

①自由读课文,并思考第二天麦得斯身上发生的事情,勾画写麦得斯心情的词语。

②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

2)交流汇报。

3)围绕关键词,讲清小细节

①学生试讲,找学生讲故事的能力起点,根据学情和学生一起建构方法。

②学习根据关键词提问题,想画面的方法,讲清小细节。

③小组合作练习讲故事的经过。

4)交流评价,并为接下来讲完整故事做准备。

   4.用自己的话讲完整的故事,揭示故事道理

   1)练习用抓住大结构、讲清小细节的方法把故事讲完整。

2)个别展示讲故事,学生评价。

3)讨论国王为什么说“我这么喜欢金子是愚蠢的”。

   5.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故事(点金术)。学会了通过(记住大环节,讲清小细节,)把故事讲完整,讲清楚。这个故事出自美国作家霍桑的《神奇的故事》,书里还有许多这样的故事,如《蛇发女妖的头》《三个金苹果》。课后可以去读读这些神奇的故事,用今天学到的方法把故事讲给大家听。

 

【板书设计】                    

     

                           记住大结构                         

                           讲清小细节

 

【教师简介】

钱华 女, 生于19845月,云阳县实验小学二级教师,年级组长,县级骨干教师。曾获得两届县级青年教师赛课一等奖。课堂教学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养成,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追求 “真实、朴实、扎实”的语文课堂。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五单元第18课《七颗钻石》

 

《七颗钻石》

重庆市江北区新村实验小学  米晓波

 

【教材分析】

《七颗钻石》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中有两条线索交相辉映,一条明线,即小姑娘在为生病的母亲外出找水时水罐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神奇变化;一条暗线,即是小姑娘及母亲的爱心使水罐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神奇的变化,而爱也在水罐的四次变化中一次次得以升华,呈现出不同的含义。这篇短短的童话故事,寄托着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道德期盼和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
   
这是一篇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这种结构在低中段童话故事中非常典型。根据文本特点,本堂课的教学设计目的旨在让学生不仅爱读童话,而且会读童话。我们从回忆曾经读过的反复结构的中外童话入手,温故而知新,通过这一篇读懂这一类。

本课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在读故事的过程中了解水罐的四次变化,感知反复写这一故事特点,感受童话的神奇。本课时呈现出的是第二课时,在边读边讲故事的情境创设中,在“求同比异”的合作探究中,发现童话反复写背后的秘密。

【教学目标】

1.讲读故事,感受水罐的神奇变化及原因。

2.运用“找相同,比不同的阅读方法,发现这个童话反复写的秘密。

3.探寻故事结尾,感悟作者美好的情感。

【教学设计】

(一)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二)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单、非连续性文本资料。

(三)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略)

板块一:聚焦关键词句,感知相同与不同,初探反复写的秘密

1抓关键句,再现情景,感受旱灾的严重性及水的重要性。

2聚集关键词,感知相同与不同。

3.回顾水罐的四次变化,初探反复写的秘密。

[设计意图]

本环节引导学生发现“旱灾”、“干涸”、“干枯”、“焦渴”这四个词语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围绕旱灾反复写,突出了旱灾的严重性以及水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描写的对象不同使用的词语也不同。巧妙地亮出本课核心知识点的同时又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板块二:学习运用“找相同 比不同”的方法,再探反复写背后的秘密

1情境创设,读讲故事,师生共探水罐第一次变化的秘密。

2运用习得的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水罐其它几次变化的秘密。

3共议板书,深入探讨反复写背后的秘密,深化对故事的理解。

[设计意图]:在一课时学生已了解水罐四次神奇变化的基础上,本次读讲故事引导学生关注“黑夜”“哀哀叫”等关涉故事情景的词,充分展开想象(结合生活经验想象、对比进行想象、联系上下文想象等),披文入情走进故事。学生在学习支架的帮助下,在辨析中,感受到对象不同,情景不同,爱就有不同含义;借助直观的图示,潜移默化感受这种递进式的反复写。]

板块三:由篇及类,运用“找相同 比不同”的方法,探寻故事结尾秘密。

1找相同:由篇及类,发现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结尾的相同之处。

2比不同:本篇课文的结尾为什么这样写?

3.借助非连续性文本材料明原因,感受作者想表达的美好情感。

[设计意图]: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反复结构童话结尾相同之处与本篇课文结尾的不同之处,不仅很好巩固了“求同比异”的学习方法,还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最终实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意图。

  

 


【教师简介】

米晓波,女,19822月,江北区新村实验小学,一级教师。曾获“重庆市第三批小学语文学科名师”、“江北区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四川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 “广安市优秀班主任”、“广安市优秀教师” 、“广安市教科研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曾获部级优课一等奖、四川省优质课评选一等奖、广安市赛课一等奖。多个课题和多篇论文获省市奖励并发表。参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在这里,演绎生命之诗》、《课堂,涵养生命的园圃》两本专著。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21课《太阳》

太阳

垫江县桂溪小学校  吴月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普短文,文章采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太阳“远”、“大”、“热”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世界有着密切的关系。

课文结构严密,层次清楚。第1-3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介绍了太阳的特点;第4-8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介绍了太阳与世界的密切关系。

本单元是以“神奇的科技世界”为主题的,主要是让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了解一些宇宙知识,留心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根据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够比较准确地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等要求,我确定了教学目标。

本文语言准确严谨。作者在介绍“太阳温度很高”时写到“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2500倍”,“估计”一词说明未经证实的不能乱说,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谨。同时,本文运用了大量数字,能够准确具体地介绍太阳“远”、“大”、“热”的特点。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随文理解“摄氏度”、“差不多”、“估计”等词语

2.抓住要点和关键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初步了解作者怎样写出太阳“远”、“大”、“热”的特点。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作者怎样写出太阳“远”、“大”、“热”的特点。

【教学难点】

抓住要点和关键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检测预习,了解自学情况

1、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齐读课题。这是一篇介绍太阳知识的说明文。

   2、检测字词,读准字音

       相机指导:平翘舌、轻声

重点指导:多音字“差”

(二)抓住要点和关键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用抓要点的方法,归纳太阳远、大、热的特点(1—3自然段)

1)以第1自然段太阳“远”的特点为例,教给学生抓要点的归纳方法。

2)学生运用抓要点的方法,归纳第23自然段内容。(太阳“大”、“热”的特点)

小结:“远”、“大”、“热”就是太阳的特点。

2、用抓关键句的方法,归纳太阳与世界的密切关系(4—8自然段)

1)课文除了介绍太阳的特点,还介绍了什么?

交流,相机梳理:

没有太阳,就没有(             );

没有太阳,就没有(             );

……

2)找出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部分内容。

从学生的反馈中相机出示,并比较哪一句更合适:

①“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②“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

③“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小结:找关键句也能帮助我们概括文章内容。

3、用合并段意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三)细读课文,了解作者怎样写出太阳的特点的

1、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完成下面表格

特点

      

离我们有(     )公里远;步行差不多(     )年;坐飞机也要(     )年。

     )个地球才低得上一个太阳。

表面温度有(         );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      )。

2、了解说明方法

1)列数字

①读句子,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点?

②如果只用表格左边的形容词,说太阳“很大、很远、很热”,你忍不住会问些什么?(太阳究竟有多远、多大、多热呢?)

对比读句子,体会列数字的好处。

    A.其实,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其实,太阳离我们很远。

B.我们看见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太阳很大。

C.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6000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2500倍。

太阳温度很高。

小结:作者运用准确的数字清楚地写出了太阳的特点。

③教师引读:

是的,太阳真远啊,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步行差不多3500年;坐飞机也要二十几年

太阳真大啊,130万个地球才低得上一个太阳。

太阳真热啊,表面温度有6000摄氏度;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2500倍。

2)作比较

①关注泡泡语,找出作比较的句子

 “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②体会作比较的好处

如果在图上画了这么大一个地球,按照这个比例,太阳应该画多大呢?

作者为什么用地球作比较?

小结:作者用我们熟悉的地球和太阳作比较,更清楚更形象地写出了太阳“大”的特点。

3)体会用词表达的准确性

   1、作者为什么要用“估计”这样的词呢?

   2、课文中还有这样的词吗?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呢?

小结:作者用了表示不确定的词语,其实是为了科学知识的表达更准确。

4)学以致用,练习表达

    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样列数据、作比较的方法把事物特点介绍得更清楚、准确。上期我们学习的《赵州桥》这课,就有这样的句子,读一读。

“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

作者用两个数字准确介绍赵州桥雄伟的特点,你能像这样介绍会场或其他事物吗?

(四)推荐阅读,拓展延伸

1、小结。

2、推荐阅读《美丽的地球》。

 

【板书设计】

                       21、太阳

                特点:远                   抓要点

              关系密切:……                   明方法

                                        (列数字、作比较)

【教师简介】

吴月  女,生于1987年,本科学历,小学二级教师,现任教于垫江县桂溪小学校。垫江县程琳名师工作室成员,曾多次承担县校示范课、教研课、送教下乡等活动,获得一致好评。参加重庆市《道德与法治》优质课竞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录像课评比均获一等奖。执教《迷人的九寨沟》获 2018年垫江县小学语文竞赛课一等奖。被评为桂北片区青年教师“小学语文教学能手”称号。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30课《女娲补天》

30 女娲补天

永川区南大街小学 王靖宇

 

【教材分析】

《女娲补天》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课文,与古诗《乞巧》《嫦娥》,历史故事《西门豹》以及神话《夸父追日》组成一个单元,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中国神话最集中的主题单元。《女娲补天》讲述的是创造人类的女娲得知天崩地裂、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后,毅然找雨神灭火、造船救人,又遍寻五彩石炼石补天的故事,语言清浅,情节起伏,引人入胜。

神话故事的教学应依据神话的文体特征, 展现神话的“神”,感悟神话的“话”。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起点和课标要求,本课教学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想象画面”的方法,去感悟女娲补天的神奇,领略女娲的慈爱和伟大,初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语文课堂不仅仅是教课文,课文只是课堂的载体,关键在于关注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素养的提升。《女娲补天》是作者根据《淮南子 览冥训》这个神话故事改编的,文中除了写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还写了“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这三件事。在教学中,我们还应充分利用这一课程资源,积极引导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件事,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去创编神话故事,增强学生对神话故事的感受,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塌下”“原以为”等词语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二)发现神话故事题目的特点,尝试给自创的神话故事取题目。

(三)学习本课第一、三、四自然段,通过“抓关键词,想象画面”的学法,体会故事的神奇,尝试自创神话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本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塌下”“挣扎”等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2.学习“抓关键词,想象画面”的方法,感受天塌下来的可怕场景,从而感知神话故事的神奇,初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3.尝试给自编的神话故事取题目,并把神话故事的起因写具体。

(二)教学准备

学生学习准备:了解女娲造人、精卫填海、后裔射日、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回忆“盘古开天地”的神奇;预习课文,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新词。

教师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前交流中,了解学情,沟通师生情感。

课前交流:

1.师生交流,增进了解。

2.回顾旧知,做好铺垫。

(三)教学过程:

1.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从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些什么?你对女娲有什么了解吗?

3)看到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内容?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认读生字词语,相机正音。齐读。

3)抽生分组读词语,边读边想象词语描写的画面。

3.聚焦起因,感悟神奇

1初读,找出原因

①女娲为什么补天?请划出相关句子。

②齐读句子。

③谁能用自己的说说女娲补天的原因?

2)再读,体会可怕

学习任务一:仔细读这段话,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可怕的?你是抓住哪些词语来想象当时情景的可怕的?

①学生自主学习。

②教师巡视指导。

③抽学汇报交流。

A.体会“天崩地裂”的可怕

出示句子:“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

a.这两句话分别写了什么?圈出词语:天空塌下、地被震裂

b.你是抓住哪些词语来想象当时情景的可怕的?

c.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话

 d. 读着这两句话,你会想到哪个词?(板书:天崩地裂)

 e.小结学法。板书:抓关键词,想象画面

B.体会“水深火热”的可怕

运用“抓关键词、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可怕。

a.生小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b.小组汇报交流。

c. 读着这两句话,你会想到哪个词?(板书:水深火热)

d.用“水深火热”练习说话。

e.有感情朗读这段话。

3.三读,探寻写法

学习任务二:再读这段话,想想作者是怎样把这“可怕”的场景写清楚的?

1)汇报交流。

2)相机小结。

4.拓展延伸,尝试表达

1)拓展阅读《淮南子 览冥训》

古文中除了写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还写了哪三件事?(①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2)尝试创编神话故事。

①给神话故事取题目。

②创编神话故事的起因。

学习任务三:选择其中的一件事,学习课文“先写自然灾难,再分人类困境”的方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神话故事的起因。

3课后同学们再继续创编你写的神话故事,把这些可怕的原因写具体。咱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女娲补天》,去感受女娲补天的神奇,然后接着创编神话故事的经过和结果。将大家所写的神话故事汇集起来,这就是我们班的神话故事集——《女娲的故事》。你们有信心吗?

 

【板书设计】

30 女娲补天(神名+神事)

                     天崩地裂 (自然灾难)    抓关键词

       太可怕了                               想象画面 

水深火热 (人类困境)          

                           总写  ———  分写

 

【教师简介】

王靖宇,女,汉族,19913月出生,现在永川区南大街小学校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二级教师。论文获永川区第十一届中小学教师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和第八届全国中小学论文大赛二等奖,教学设计获第八届全国中小学教案大赛二等奖,现场执教课获永川区“卓越课堂”小学语文中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八单元第30课《女娲补天》 

女娲补天

     万盛经开区中盛小学    杜娟

 

【教材分析】

《女娲补天》是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为专题。本文讲述的就是天塌地裂之后,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善良、勇敢的品质和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这是一篇神话故事,故事本身就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力。这还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章,很有必要让学生学了之后能够复述故事,甚至讲给别人听。对于三年级下期的孩子来说,看过、听过,也读过很多神话故事,要将这些故事完整复述,甚至用语言表现神奇的特点,就有一定的难度:遗漏故事情节;丢掉了故事的神奇这一特点;更有甚者,会选择一字不漏背诵故事。

因此,根据新课标理念,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学情,引导学生采用读、说、想象等方法和理清故事情节,抓住事情经过的各个步骤复述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故事的神奇性和故事的完整性。

【教学目标】

1.会认“塌、挣”等五个生字,会写词语“冶炼”。

2.理清故事情节,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详细复述故事。

3.通过读、说、想象等方式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教学准备】

    教学PPT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识记字词

  1.出示四个生字词:塌下、挣扎、熄灭、冶炼。

2.读准字音。

3.字理识字法识记“冶”字。

1)观察“冶”的偏旁,回顾带有“冫”的字。

2)思考:带有“冫”的字和什么有关?讲解:在甲骨文中“冫”写作“仌”,所以,古文中的两点水就是冰的意思。“冶”就是冰雪消融的意思,后来慢慢发生了变化:金属在高温下熔解也会用这个“冶”。

4.自主观察,提醒哪些字易写错。重点指导“炼”的书写,右边不是“东”。教师范写“冶炼”,生练习书写“冶炼”。

5.引导学生把这四个词语串起来,说说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二、自读课文,寻找神奇

1.师引导:没有神奇的想象,就没有神话故事。(出示学习要求:快速找一找,划一划,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想象的神奇?)

2.生自读课文,勾画自己觉得神奇的语句。

3.交流。(预设:“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也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她立刻去找雨神,求他下一场雨,把天火熄灭了……”)

  4.引导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文段,师引读: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不知过了多少年,一天夜里,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的响声震醒了。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

2)指名接读,相机引导: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可怕的?

3)出示两组句子,对比读,说说两个句子的区别,从哪些词语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感受叠词的作用)

句一: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的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句二: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4)发挥想象再读,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和同桌讲讲。

  5)小结:咱们读神话故事,不仅要说出“可怕”,读出“可怕”,还要让听故事的人感受到可怕!

6)角色融入再读:把自己当作女娲,再读句子。

三、练习复述,感受神奇

1.女娲心里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求雨造船),那天上的大窟窿有没有停止喷火呢?原来还是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所以她就下定决心——补天!

2.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补天的第一步:找五彩石。

3.引导学生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讲讲补天的步骤,教师概括后板书。

4.将板书的词语连起来讲讲补天的过程。要求:说清楚补天过程。

5.学生复述故事,一步一步加大难度:加上细节,复述补天过程;加上开头和结尾再复述。

6.选择自己讲得最好的部分,和同桌讲一讲。

7.接龙复述整个故事。

四、比较神话,传承故事  

1.比较不同版本的《女娲补天》的故事,感受不一样的神奇。

2.总结:今天,我们仅仅是把故事讲给了同学和在座的老师听,以后你想把这个神话故事讲给谁听呢?希望我们能这样一年年,一代代,把神话故事传下去。

 

 

                             

 

 教师简介

杜娟,女,生于1984年,本科学历,任教于万盛经开区中盛小学,二级教师。曾多次荣获区“课改先进个人”,学校“优秀老师”、“先进教师”荣誉称号。曾撰写论文《与绘本的美丽之约》、《为童真插上翅膀 让想象自由飞翔》获市级二等奖。多次参加区级赛课、说课、撰写导学案比赛,均获得区级一等奖。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单元10课《蝙蝠和雷达》

蝙蝠和雷达

重庆市渝北实验小学  叶晓丽

 

【教材分析】

《蝙蝠与雷达》是人教版四下三单元的一篇科普知识短文,围绕本单元“大自然的启示”这一主题,讲述了科学家通过多次实验,探索出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以此获得启示,从而发明雷达,保证飞机夜航安全。

《蝙蝠与雷达》这类科普知识短文,语言简洁,逻辑严密,科学性强。这一类型的文本能够引发学生在阅读中边读边思,边读边问。可以作为引导学生采用提问的阅读策略进行文本阅读训练的范例。四年级学生初步具有质疑的能力,他们大多能够结合文本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在此基础上设计本课语文要素的落点在于进一步指导学生会提问题,能从内容、表达、感受等多角度去提问,筛选并解决有价值的问题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最后进行适当迁移运用,并鼓励学生在常态下阅读即问,提高阅读的有效性。结合文本特点,教学时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梳理问题,理清蝙蝠探路与雷达工作原理的关系,把握文章要点。同时抓住关键词句体会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简洁准确:四至六段描写的三次实验详略得当,第七段中“反复”“终于”准确揭示科学实验的严谨性。

从不同角度出发提有价值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讲难度较大,为了突破这一难点,采用三步推进:初读设计《个人问题清单》引导学生侧重文本内容提问;精读开展小组合作筛选梳理问题,完成《小组问题清单》指向文本理解,同时关注表达特点引发思考,学会就表达方法提问题;读后引导学生关注单元导读抓住单元主题,针对感受启示再提问。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敏锐、铃铛”等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归纳文章要点,用自己的语言说清楚蝙蝠探路的方法与雷达工作原理之间的对应关系。初步学会从内容、表达、感受等角度去提问的阅读策略,筛选并解决有价值的问题。

3. 继续体会说明文语言简练、准确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科普知识短文的兴趣。

4.能够结合生活实际,交流自己的发明发现,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的精神。

【教学设计】

()本课时教学目标

1.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重点指导“蝙蝠、清朗、敏锐、铃铛”等部分重点词的认读。

2. 归纳文章要点,用自己的语言说清楚蝙蝠探路的方法与雷达工作原理之间的对应关系。初步学会从内容、表达、感受等角度去提问的阅读策略,筛选并解决部分有价值的问题。

3. 继续体会说明文语言简练准确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科普知识短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从内容、表达、感受等角度去提问的阅读策略,筛选并解决部分有价值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完成《个人问题清单》

四)课前交流:《开心问一问》

(五)教学过程

1. 初读提问,导航阅读

1)初读课文知大意

①引入新课,齐读课题。

②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③交流课文主要内容,相机提炼课文要点。

2)回顾问题知学情

①学生回顾个人问题清单,教师巡视,选择性拍照上传指导样本。

②师生交流问题清单

③师小结并板书:文本内容问一问

2)筛选问题明目标

①师:哪些问题最能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呢?我们来进行问题筛选。

②出示学习任务:请同学们小组内快速传阅个人问题清单,筛选出两个对理解课文内容最有帮助的问题,写在小组问题清单上。

③学生提交问题,教师粘贴

④师:快速默读这些问题,看看哪些问题是我们共同关注的,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呢?

⑤师生合作,进行二次筛选。

⑥下面,我们就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2. 精读提问,深入阅读

1)预设一: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飞行的秘密的?

 ①快速默读4-6段,抓住关键词,借助表格,说一说试验的过程。(出示表格)

②引导学生结合相关文段和表格从写法上展开思考,进行提问。

③师小结并板书:文章写法问一问

2)预设二:蝙蝠的嘴和耳朵是如何配合的?

①小声读7自然段,抓住关键词,说说嘴和耳朵是怎么配合的?

②指一生说,一生贴图演示。

③师:在问题的带领下,我们通过读、说、演了解了蝙蝠飞行的秘密。那科学家发现这个秘密容易吗?哪里看出来的。

④预设:反复、终于(师相机指导朗读)

⑤师围绕文章语言简练的特点进行小结。

3)预设三:蝙蝠和雷达有什么联系?

①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结合课后习题来思考。(出示课后习题)

②师生交流

③师小结:看,带着问号去阅读,从内容和写法提出问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

3. 读后提问,升华阅读

①师:现在读完了整篇文章,再回头看看单元主题和课后的资料袋,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呢?

②师生交流并引导学生小结。(板书:全文启发问一问)

③师总结:你们很会阅读,总结出了那么好的提问方法,下面,我们就用上这些提问方法来帮助我们阅读一篇有意思的说明文片段。

4.阅读即问,有效阅读

①师:请大家拿出延学单,默读短文,练习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

②师巡视、拍照、上传、展示

③师生交流

④师: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在阅读中,带着问号边读边思,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还在问题的引领下,深入理解了课文。在以后的阅读中,要经常要求自己一边读书,一边提问,从文本内容、文章写法、全文启发等不同角度去提问,这会让我们的阅读收获更大。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你还会找到更多的角度去提问,引导自己在阅读中得到成长进步。就让我们从今天起,带着问号去阅读。

 

【板书设计】

10.蝙蝠和雷达

                 

     文本内容                  揭秘?配合?关系?    

     文章写法     问一问      为什么不写?先写?        

全文启示                  生活中还有?            

     ……                       ......

 

【教师简介】 

叶晓丽,女,小学高级教师。生于19873月,2009年毕业至今一直执教于重庆市渝北实验小学。九年来,爱岗敬业,虚心学习,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多篇论文公开发表或获奖。曾在渝北区语文说课和优质课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一师一优课”中获省级一等奖,两次在市级心理健康课竞赛中获一等奖,参加全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竞赛获一等奖。先后多次承担市、区级公开课,被区妇联评为 “巾帼建功标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9课《寓言两则》

 

寓言两则

奉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宋柏明

 

【教材分析】

《扁鹊治病》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9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二则寓言故事。本单元以“故事长廊”为主题展开。《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讲述了蔡桓公讳疾忌医,最终不治而亡的故事,告诉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的学习基础,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掌握了多种学习方法。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具体感性的思维正向抽象的思维转变,学生对于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个故事浅显易懂,但寓意比较难懂。 所以在教学策略方面,引导他们抓住蔡桓公的死,去探究原因,通过对比读相似的段落,从相同之中找出不同,用表格梳理,对比关键词,一步一步悟出寓意。

【教学目标】

1. 会认“蔡”等4个生字,会写“扁”等9个生字;正确读写“拜见”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对比读的方法读结构相同的段落

3.理解寓意——防微杜渐,懂得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教学设计】

扁鹊治病

(一)本课时教学目标

1.  读准“蔡桓公、骨髓”等词语,理解“敷烫、几剂汤药”的意思;

2.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用由果推因的方法,对比读,利用表格做支架,领悟寓意,并联系生活实际深化寓意;

4.利用表格,复述故事。

(二)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PPT,学习单

(二)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1)这节课我们要走进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则寓言故事——指板书(齐读课题)板书:寓言

2)回忆学过的寓言,总结寓言的特点。

师:寓言就是通过一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大道理。

2.检查字词

师:课前预习了吗?读了几遍?那考考你们:

(1)出示第一排词语(故事的两个主人公),读准“蔡桓公”

师:大家在识字时一定要充分运用拼音这个识字工具。

(2)出示第二排词语(身体的一个部位),读准两个三声变调的“骨髓”

3)出示第三排(治疗方法理解“敷烫”“几剂汤药”的意思

师: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都是帮我们理解词意的好方法哟!

3.梳理内容

师: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生自由读

(2)交流

预设:差不多复述

师:谁能说简洁些?

预设:都啰嗦

师:看题目,回答老师几个问题:

(3)再交流

自由练说

指名再说

师:对题目进行扩充,多问几个问题,主要内容自然就出来啦。

4.读寓言,明寓意

师:故事的结果是——蔡桓公死了,(板书:果)什么原因呢?(板书:因)

1)对比读出相同

师:来,一起读。

师: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发现了这几句话“语气”上的相同,那在“内容”上还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交流

师:咱们就这样读者读着,发现了这几次劝告中这么多相同之处,咱们刚刚是怎么读出来的?

生:对比读。   板书:对比读

2)对比读出不同,表格梳理

对比读读这些相同,看看这些相同之中又有什么不同?

交流

师:有什么好方法能把这些内容梳理出来,让大家一目了然吗?

师:为了让表格更简洁,在填写表格时我们就只能——板书:抓关键词

小组合作,师巡视。展台准备

汇报交流:

(4)对比读不同,悟寓意

横着看这些关键词,我们发现——

竖着看每一列,你有什么发现?

交流:

时间在变,蔡桓公病的位置在变,不治的后果也越来越严重,蔡桓公的态度越来越不高兴。

扁鹊可是名医、神医呀,蔡桓公为何不愿意接受治疗呢?

生交流

师小结板书:讳疾忌医

4)合作学习第五自然段

如果蔡桓公不讳疾忌医,早听取劝告,结果还会死吗?

请继续运用“对比读”的方法,并联系上文,然后小组合作,完善表格。

竖着看这两列,你发现什么相同和不同吗?

相同:治疗的方法,治疗的把握    不同:治疗方法越来越复杂,治疗把握越来越小。

师小结

③对比三次治好的机会和只能等死,明白:防微杜渐

师小结方法:孩子们,咱们抓住蔡桓公的死,通过对比读,弄清了蔡桓公死的原因,这种学习寓言的方法,我们叫它——由果推因法。蔡桓公之所以死,就是因为他——

5)明寓意

作者想借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

6)联系生活实际深化寓意

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像蔡桓公这样的人?

生活中还有哪些需要我们及早预防的?

5复述故事

1)自由练习

2)指名复述

6.推荐阅读

 

【教师简介】

宋柏明,女,198612月生于重庆奉节。小学二级教师,现任教于奉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教学期间,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班主任”和“教研能手”;曾获得县语文基本功大赛二等奖和现场赛课一等奖,思品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现场赛课二等奖,“全国梦想好课堂”重庆市二等奖;撰写的多篇论文获市县级等级奖,参研的小课题也获县等级奖。简简单单教语文是她不忘的初心,灵动的课堂是她不懈的追求,学生的素养是她勇攀的高峰。

 

 

 

 

 

 

鄂教版五年级上册四单元第13课《索溪峪的“野”》

13  索溪峪的“野”

石柱师范附小教  刘林军

 

【教材分析】

《索溪峪的“野”》是鄂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中的第13课,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索溪峪的奇丽风光,赞颂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的美,表达了作者畅游其间无比愉快的心情。文章紧紧围绕题目展开叙述和描写:首先把走进张家界索溪峪的整体感受概括为一个“野”字;接着,分别描写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动物的野、游人的野;最后,作者说由于索溪峪的天然野性荡涤胸怀,使自己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和清爽。学习本组课文,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

【教学目标】

1.认读“断壁悬崖  千峰万刃  绵亘蜿蜒  浩气长舒  旁逸斜出  婷婷玉立  窈窈淑女  返璞归真”等词。

2.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美。

3.学习作者先概括表述后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感受文章语言的节奏美。

教学重点: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美。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先概括表述后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感受文章语言的节奏美。

【教学准备】

    学习单、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检查预习

(一)谈话:我们祖国名胜众多:桂林山水甲天下,但是它太秀了;泰山为五岳之首,又太尊了;黄山以奇石闻名,它又太贵了。今天,我们就去湖南省张家界的索溪峪游览一番,(齐读课题)。

(二)检查词语。

同学们都读过课文了吗?。索溪峪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好的文章总是从题目就能给人明显的感受,吸引我们读下去。文中的这些词语读起来也很有意思哦。

出示

断壁悬崖    拔地而起    望而生畏 

千峰万仞    绵亘蜿蜒    浩气长舒

不拘一格    旁逸斜出    窈窈淑女

哪个同学来当当小老师?学生跟着读。相机正音,然后齐读。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一)领学全文层次

1.认谁了词语,我们快速读课文,想想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索溪峪的“野”?

2.指名回答【板书:山 水 物 人】

老师看到你最快,能给大家说说你的诀窍吗?【板书:关键句】

3.课文有一句话就概括了这四个方面,快速找一找,勾一勾。

4.指名说。

作者先概括地写索溪峪给他的印象只有一个字“野”,再分别从“山野、水野、物野、人野”四个方面来具体写,这样的表达方法叫先概括后具体。【板书:先概括后具体】

(二)放学段内层次(第二自然段)

1.刚才,我们抓住了关键句子弄清了全文的层次,第二自然段的层次也很有秘密哟,我们来试一试。

出示认真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个自然段围绕哪个句子在写?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先读一读,再用不同的符号勾一勾。

2.和同桌商量一下,看看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试着说服对方。

3.指名说。不完整的请同学补充。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先说山是“野”的,后边又一直在说“美”,这怎么理解呢?

(三)小结:从整篇文章来看,作者先概括写“野”,再从“山野、水野、物野、人野”四个方面来具体写,这种表达方法叫——先概括后具体;从第二自然段来看,作者先概括写“山野”,再从“惊险、磅礴、随心所欲不拘一格”三个方面来具体写,这种表达方法也叫——先概括后具体。这节课,我们就着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山的“野”写具体的。

三、体会山“野” 感受节奏

(一)感受山“野”

1.领学“惊险”的美

1)作者首先写到的就是惊险的美。出示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游人仰头而掉帽,望石而惊心。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闻名就使人胆战。

读通顺:谁给大家读读这个句子?指名读

想特点:想一想,作者想要表现山的什么特点?勾一勾。【板书:关键词】

找词语:找一找,哪些词语表现出了这个特点?圈出来。

④悟方法:作者是用什么表达方法写出惊险的?

作者都已经把先概括后具体这种表达方法渗透到句子中了,让我们学起来更轻松了。

2)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惊险的美的?一边小结一边出示。

读通顺    想特点    找到词    读出味

2.自学“磅礴”的美

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磅礴”的美。

1学生自学“磅礴”的美

2)请一名学生按顺序汇报。

3)刚才有同学抓住了“千峰万仞”这个能表现“磅礴”的关键词,你知道“仞”的意思吗?“仞”是古代的长度单位,像老师这么高就是一仞,那“万仞”写出了山的什么?(高)作者真的去量过吗?(没有)这是虚指,就是为了表现山很高。请你再读出磅礴的感觉。

3.展学“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

索溪峪的山除了惊险、磅礴,还——随心所欲、不拘一格

出示: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直插云天,敢戏白云,横拦绿水,敢弄倩影;旁逸斜出,则崛起巍巍“斜山”,抱伙成团,便高筑峰上“平原”;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亭亭玉立,好似“窈窕淑女”……

1)随心所欲就是想怎样就怎样,不拘一格就是不拘泥于一种样子,那作者看到的山究竟是怎样的呢?它们都藏在文字中呢!自己读一读,拿起笔把它们找出来。

2)它们都有哪些千奇百怪的样子?指名说。你说一种老师比划一种,注意不要太快哟!

 (二)感受节奏美

1.索溪峪的山真是有着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变化,桂林之秀丽啊。索溪峪的山是随心所欲,可作者的语言却是精雕细琢的。

出示:

直插云天,敢戏白云,

横拦绿水,敢弄倩影;

旁逸斜出,则崛起巍巍“斜山”,

抱伙成团,便高筑峰上“平原”;

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

亭亭玉立,好似“窈窕淑女”……

1)自己读读,看看每一组的字数,有什么发现。请你读一读这种字数相等的感觉。

2)另指名,听起来是什么感觉呢?你真是在用心倾听,再请你读出这种感觉。生读。真好听。

3)这就是语言的节奏,每组相同的字数就会产生相同的节奏,就会给人以舒服的感觉。我们再次感觉这别巨匠心的节奏吧,指名两人对读。【板书:节奏美】

2.我们发现了文章的其中一个秘密,其实我们也可以把惊险的美改一改,摘录文中的一些词语,也让语言变得这么有节奏,这么朗朗上口。

出示:

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

断壁悬崖,              悬空巨石,         ;仰头而掉帽        

1)对照课文,我们一起来填一填。指名读一读。

2)看看第一句和后边几句,这里又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手法呢?

3)那下边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了,请同学们也来小试身手,把文中的内容改一改,你可以改“惊险”也可以改“磅礴”也可编自己喜欢的内容。注意:1.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法。2.注意语言的节奏。

4)展示:请两个同学分别读完这首诗。

3.小结:作者不仅用优美的语言表现出了索溪峪的风景美,还注意到了文字的节奏美,这样写文章才真正做到了内容美与形式美的完美统一。

四、总结

学到这儿,谁来替老师总结一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同学们能用眼睛去发现美,用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美,生活也会变得更美!

【板书设计】

 

13 索溪峪的“野”

           

先概括后具体               关键句

  

节奏美                     关键词

                                

【教师简介】

刘林军,男,出生于19793月,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现任石柱师范附小教导主任。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20139月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20158月被评为重庆市小学语文教学名师;2017年获得石柱县小学语文赛课第一名。多年的历练逐渐形成了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8课《月光启蒙》

月光启蒙

大足区龙岗一小 唐雪梅

 

【教材分析】

《月光启蒙》是六年制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抒情散文,作者是著名的诗人孙友田。课文以“文学的启蒙”为线索,回忆了母亲在“我”童年时代,在美丽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歌谣、讲神话故事、唱童谣、说谜语的动人情景,给“我”带来了如月光般轻柔的爱,达了作者对母亲养育、启蒙之恩的感激之情和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年段目标: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根据本册目标: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根据本专题的目标:感受人间亲情的美好;根据散文的文体特色和教学策略:每一篇散文都是作者内心的独白。散文至始至终都在这一篇散文里,不能跑到作者言说的对象上去了,应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去体会作者独特的情感,分享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而不是用自己的感受去替代作者的感受。【《散文教学教什么》——王荣生】;散文有“意”,意象、意境,“形散神聚”,这里的“神”指的是作者独特的个性化情思。散文需要细细咀嚼,一词一句,反复回味。【《文本分类教学》——薛法根】。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任务群的建构和五年级的学生学情分析: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能根据生活经验谈自己的体会和观点,但对于难度较大的词语和句子的理解还是有困难的,所以本课不管是教学环节的组建和板书设计,都力求营造美的情境,寓教于乐,体现散文的文体特色。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体会,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入情入境,悟情传情,培养语感。引导学生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之中,在读中体味、感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小组合作,师生共评,生生互评,体验阅读散文的快乐。本课我们紧扣“启蒙”,以作者最想说的话“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为线索来设计,努力构建任务群来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走进民间文学的启蒙,领会入情入境地朗读,分享作者快乐幸福的童年生活。 

2.感悟爱的启蒙,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 

3.学习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感悟爱的启蒙,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并尝试运用。

第二课时:

1.继续走进民间文学的启蒙,听母亲讲故事,猜谜语,分享作者快乐幸福的童年生活。 

2.继续感悟爱的启蒙,与原文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

3.解决课后剩下练习题,尝试运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继续感悟爱的启蒙,与原文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解决课后剩下练习题,尝试运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本课时教学目标:  

1.走进民间文学的启蒙,领会入情入境地朗读,分享作者快乐幸福的童年生活。 

2.感悟爱的启蒙,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 

3.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准备:

电子课本  多媒体课件  学习单

(三)教学过程:

板块一:走进民间文学的启蒙,领会入情入境地朗读,分享作者快乐幸福的童年生活。 

(一)梳理内容,走进民间文学的启蒙。

1.直入课题,点明文体。

2.简介作者,出示中心句。

3.出示学习任务,梳理内容。

(二)读童谣,领会入情入境地朗读,分享作者快乐的童年。

(出示: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1.领会入情入境地朗读。

2.用方言读童谣,读出风趣幽默的味。

3.入情入境读童谣,读出童谣韵味。

4.教师小结,分享作者快乐的童年。

板块二:感悟爱的启蒙,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

(出示: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一)品读第四自然段。

1.播放清唱的歌谣。

2.师:听着母亲的歌声,你有什么感受呢?生答

3.师:听着母亲甜甜的嗓音作者是什么感受?生答

4.指导感情朗读。

1)指名男生读。

2)指名女生读。

3)指导齐读

5.体会散文的特点,教师小结。

(二)品读第五自然段。

(出示: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1.感受民间文学的传承。

2.理解两个长字。

1)小组合作学习。

2)汇报交流。

3.感悟爱的启蒙。

1)从母亲的歌声里我听出了什么?(出示:母亲用歌谣把对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2)教师小结,感悟爱的启蒙。

板块三:学习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一)领悟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出示: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1.引读第一自然段,体会作者情感。

3.小组合作,并布置学习任务,领悟情景交融的写法。

1)小组合作。

2)汇报交流。

(二)布置作业,拓展延伸。推荐阅读朱自清《春》《荷塘月色》等名家的有关情景交融的散文。

 

【板书设计】

                    18.月光启蒙

唱歌谣     




讲故事        故乡    孩子     生活            散文

唱童谣                                       入情入境 

猜谜语                                       情景交融

民间文学              ......            

     

 

【教师简介】

    唐雪梅,女,生于1982年,大足区龙岗第一小学二级教师。20175月获大足区语文优质课竞赛一等奖,20175月获全国真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二等奖,20174月论文获重庆市一等奖,201712月获大足区移动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20168月获片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20145月电子白板赛课获全国三等奖。其课堂亲切自然,朴实无华,关注学生的成长,犹如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19课《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重庆外国语学校森林小学   李勇

 

【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题是“中国古典名著之旅”,分别安排了《将相和》《草船借箭》《猴王出世》《景阳冈》四篇课文。本文节选改编自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46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秘计黄盖受刑。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学习本课,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并产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能抓住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但往往说得啰嗦,不简洁。对如何阅读小说,虽然在《桥》中已经有所学习,但对于《三国演义》这样的章回体小说还没有足够的阅读经验。因此,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章回小说题目的特点和通过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帮助学生练就推想的能力,在推想中了解故事经过,体会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能借助章回题目,推想故事经过。

2.能抓住人物对话中的关键信息,推想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

3.通过学习,体验阅读《三国演义》的乐趣,愿意去读整本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自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1.出示课题,齐读

2.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借助章回题目,把故事经过说简洁。

1)发现章回小说题目的表达特点:人物+事件

2)借助章回小说题目表达特点推想《三国演义》中其他故事的主要经过

     板书:题目   推想  经过

3)借助章回题目,简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总结:这学期,我们还会读到其他章回体小说,我们在读这一类小说的时候,首先就可以读章回题目,推想故事的主要经过,然后读故事,了解故事的起因和结果,就能简洁的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了!

设计意图:

这一部分旨在让学生借助章回题目,简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习得阅读章回体小说的方法——借助题目推想故事经过,达到“以篇达类”的效果。

 

二、抓住人物对话,推想周瑜的内心

1.默读第二段,发现表达特点:三国演义通过人物对话去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人物内心。

2.勾画周瑜的对话内容,推想周瑜的内心

1)读一读周瑜的话,推想周瑜说这些话的目的。

2)你是从哪些关键信息推想出来的?找一找,圈一圈

3.学生交流,随机出示要点并板书

1)抓关键信息推想,了解周瑜的内心

我们抓住人物对话中的关键信息,就推想出了周瑜的内心。

(板书:对话——内心)

2)把关键信息连起来推想,了解周瑜的思维过程

4.小结:

我们在读人物对话的时候,可以抓住关键信息推想,也可以把几个关键信息连起来推想,这样,不仅读懂了周瑜的内心,还了解了他的思维过程。

5.进入情境,分角色朗读

角色扮演朗读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读出周瑜的步步紧逼。

 

设计意图:

抓住关键信息,推想周瑜的内心,了解周瑜的思维过程

 

三、推想诸葛亮的内心,感受其人物形象

过渡:周瑜见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很高兴。可三天之后,周瑜却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1.推想“神机妙算”的意思。

2.   自主学习有关诸葛亮的对话,推想诸葛亮算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要求:

1)选:自选一处对话读一读;

2)圈:圈出对话中的关键信息;

3)推想:推想诸葛亮算到了什么。

3.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算到了天气,算到了材料,算到了人心……

4.回读第二自然段,进一步感受诸葛亮的形象

让我们再回到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把他们的对话连起来推想,你又发

现了什么?

5.进入情景,分角色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

通过推想,我们发现,这场对话,表面上风平浪静,暗地里波涛汹涌。一个步步紧逼,一个胸有成竹,让我们再次回到当时的场景,来演绎一下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

6.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读出不同的理解。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7.小结:三国演义,正是通过人物对话,塑造了诸葛亮这一神机妙算的人物形象。(板书: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

运用方法,抓关键信息推想、多个信息连起来推想、两个人物对话中的信息连起来推想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

 

四、创设情境推想,引向整本书阅读。

1.总结:同学们,我们今后在读章回体小说的时候,就可以像今天这样,抓住章回题目,推想故事经过;抓住人物对话中的关键信息,推想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

2.带着推想引入整本书阅读

周瑜要害诸葛亮,仅仅是因为他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吗?

欲知推想正确与否,且看小说《三国演义》

 

设计意图:

抓住关键信息,带着问题去推想,由一篇课文的学习,走向一本书的阅读。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题目            经过      

                      推想              

对话            内心      

 

 

 

【教师简介】

李勇,男,19802月生,重庆外国语学校森林小学教导主任,小学一级教师,重庆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从教17年来,一直扎根于教学第一线,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进取心,曾获九龙坡区教师素养大赛综合一等奖,多篇论文在重庆市新课程论文大赛中获一、二等奖,有三篇论文在《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上发表。潜心教育科研,获重庆市2017年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多项小课题获九龙坡区教育科研课题成果一等奖。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七单元第22课《人物描写一组》之《临死前的严监生》

 

临死前的严监生

沙坪坝区第一实验小学   金丹

 

【教材分析】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七组第 22 课《人物描写一组》的一个片断,节选自清代吴敬梓长篇小说《儒林外史》,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费了油,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

在确定教学目标前, 我们从文体意识、课程视野、阅读方法的角度对这段经典节选进行了解读。

(一)关键词:文体意识

《临死前的严监生》节选自《儒林外史》这一部古典讽刺小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第一篇讽刺小说节选。严监生是小说刻画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群体形象之一。节选在“临死前”这一特别的情境中,对“摇头、两个指头”经典动作的细致描写,把一个爱财胜过生命的吝啬鬼形象入木三分地表现出来,在《儒林外史》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群体形象中显得格外突出。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扫清古典小说的阅读障碍,在“临死前”这一特定情境中,抓住典型细节读出严监生这一吝啬鬼形象。同时,还应抓住讽刺小说中形成强烈对比或反差的细节更进一步地了解严监生吝啬得可怕、可笑。让学生在课堂上得言,得意,得法,实现从“读这一个节选”习得“读这一部小说”,乃至“这一类小说”的方法,这正是落实文体意识,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追求。

(二)关键词:课程视野

以课程视野解读本节选,有利于在教学时把握正确的方向。首先做到唤起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本节选在课程中处于什么地位?说到古典小说,学生并不陌生。本册五单元的《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分别选自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三篇节选分别在特定情境中塑造了诸葛亮、武松、孙悟空这三个经典形象。学生已经具有了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并通过特定情境、典型细节读人物形象的阅读基础。那么,如何在“这一篇”的基础上补充新的阅读经验,又在“这一篇”的基础上,为“下一篇”做准备?与《草船借箭》等三篇古典小说节选不同的是本篇是节选自古典讽刺小说,习得讽刺小说的阅读策略就是新的阅读经验,学生将带着这样的阅读经验去阅读本单元的另一篇讽刺小说节选《金钱的魔力》。

(三)关键词:阅读策略

本课教学要在两个层次上运用已有的阅读策略:1.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2.关注特定情境,抓住典型细节,感受人物形象。还应指导学生“抓住文本中形成强烈对比或反差的细节”阅读讽刺小说,习得新的阅读策略,深入体会严监生这一形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结合“临死前”这一特定情境,抓住关键语句自读体会,感知严监生的形象;

2.通过朗读与表演等方式,感受讽刺小说中以夸张的描写,表现出的严监生这个吝啬鬼的可笑之处;

3.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抓住形成强烈对比或反差的细节读讽刺小说,深化对严监生吝啬鬼形象的认识。

【教学准备】

1.学生读课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2.教师制作ppt

【教学过程】

(一)检测预习,借助注释归类了解难点字词的意思;

1.师:这节课,我们将走进《儒林外史》的一段节选,去认识一个人——严监生;

2.结合注释,谁能来说一说它们的意思;

(归类出示难点字词,结合注释解释意思)

(二)初读节选,能结合“临死前”这一特定情境,抓住关键语句自读体会,感知严监生的形象;

1.出示自学要求:

 

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节选,边读边想:面对诸亲六眷做出的错误猜测,严监生有什么表现?勾画相关语句。

        2.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严监生?最想用哪个词语概括?把这个词语写在小白板上。

 

 

 


2.学生自学;

3.学生交流自学成果;

(三)再读节选,通过朗读与表演等方式,感受讽刺小说中以夸张的描写,表现出严监生这个吝啬鬼的可笑之处;

1.情境创设:老师扮演诸亲六眷,学生扮演严监生;
2.
在边演边读中感受夸张带来的可笑之处;
3.
交流:哪些地方让你们觉得可笑?对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四)品读节选,抓住形成强烈对比或反差的描写读讽刺小说,深化对严监生吝啬鬼形象的认识;

1.自学

 

自学要求

再读课文,联系着严监生临死前这个处境来读,联系着屋子里的环境来读,联系着诸亲六眷这些一般人的表现来读,联系着严监生自己前后的表现来读,我们能找到哪些形成了强烈对比或反差的地方呢?在书上圈画批注。

 

 

 

 

 

 

 

 


2.互学:小组成员在组长主持下,交流分享观点,达成共识,并进行展学准备;

3. 展学;

4. 组际交流:小组间补充、质疑或者反驳;

5.总结:抓住强烈对比或反差,再次深化对严监生形象的认识;

(五)延伸阅读,迁移策略

下节课,我们将学一篇自读课文,请看预习要求。(PPT展示预习要求)

 

 

【板书设计】   

临死前的严监生

 

 

 

 

 

学生合作学习成果

 

 

 


 

 

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的严监生

                                 


                                                          

                                 

 

【教师简介】

金丹,女,19784月出生,沙坪坝区第一实验小学语文教导主任,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市级语文骨干教师,沙坪坝区学科带头人,“董晓宇名师工作室”学员,先后获得“区优秀共产党员教学能手”“区课程改革先进个人”“区优秀青年教育工作者”“区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工作先进个人”等十余项荣誉称号,2006年参加区语文赛课获一等奖,2010年参加区课题课展评获一等奖,有多篇论文发表、获奖。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2 《人物描写一组》之《“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设计

綦江区营盘山小学  罗秀丽

 

【教材分析】

本组围绕“作家笔下的人”这一专题,安排了3篇课文,其中一篇讲读课文由3个片段组成。这3篇课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作家在刻画人物时采取了不同的手法,有的侧重从人物的语言方面,有的抓住人物的动作,有的以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为主。这3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此外,本组教材紧紧围绕专题还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等内容,也就是说,本组教材以“人”为主,形成了“读人、说人、写人”的这样富有特色的一组教材。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这一特点,把对“人物”的读、说、写紧密地结合起来。

单元教学目标

本组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本组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读写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来学习本组教材。二是要注意整合和提升,注重将学生已有的关于“写人”的读写经验与本组教材的学习有机结合,提高阅读和写作这方面文章的能力。三是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不应是几条干巴巴的结论,要以课文对人物描写的语言文字为依据,从人和事件的具体材料出发,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理解和评价。在对人物有充分感性的、形象的认识后,再对人物形象进行概括和评价。对描写人物方法的总结,也应如此。如,侧重从人物的语言上来刻画人物,首先应该充分理解人物对话的内容,并从这些语言材料中得出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人物的对话来描写人物的。

本课教材分析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中,选编了一篇重量级的人物描写片断——《“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一直以来,《红楼梦》都被称作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很大的原因是在人物刻画上的丰富和绝妙,小说中的林黛玉、王熙凤到如今都活在我们身边。节选部分分四个层次(写出场、绘服饰、描眉目、见黛玉)主要从王熙凤的外貌、语言等方面展示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团火,暗是一把刀。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的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真要学习大家曹雪芹刻画人物的方法是有很大难度的,因此本教学设计从推测阅读教学策略着手逐步让孩子对大家曹雪芹的外貌、语言的描写中深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引发孩子们对《红楼梦》的阅读兴趣。

【教学设计】

(一)课时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

1、运用对比阅读、迁移阅读,预测阅读等方法从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中感受王熙凤的美中含威、泼辣张狂、虚伪、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和地位、工于心计等性格特点。

2、激发孩子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二)重难点

运用对比阅读、迁移阅读、预测阅读等方法从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感受王熙凤的性格特点。

(三)课前准备

视频、PPT、服饰研究资料、其他人对凤姐评价

(四)教学过程

1.走近名著,初聊名著

1)出示视频

(过渡:说说你对视频中的内容有哪些了解。)

2)介绍贾府资料背景。

①出示贾府人物关系示意图。

②看图相机梳理

3)揭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文中的人物及主要人物。

2)说说文章主要从哪些方面来描写主要人物的。

(外貌、语言、动作)

3)找出文中描写主要人物外貌、语言的相关语句并说说人物的外貌、语言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观其形,感受人物的性格

1)教师范读

2)说说王熙凤的外貌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听其言,听其言,“加”“减”对比,从“言中”到“言外”

(有人这样评价王熙凤说他是“语言家”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这位语言家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印象。)

(1)初读感受王熙凤语言的“言中之意”。

A.出示自学提示:请用一个词语把王熙凤说话内容的字面意思填写在第一列表格之中。

填表要求:1、用一个词语概括王熙凤说话内容的表面意思填在“言中之意”这一列。

2、深入研读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语言,想象王熙凤说话时的语气,关注王熙凤说话时的场景、神态、动作等把王熙凤说话的实际意思填入“言外之意”这一列。

 

王熙凤之言

次数

言中之意(表面意思)

言外之意(实际意思)

 

 

 

 

 

 

 

 

B.交流王熙凤语言的言中之意。

C.王熙凤说话的表面意思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结合语境感悟王熙凤语言的“言外之意”

A.根据自学提示感受王熙凤语言的“言外之意”。

B.小组交流,分享自学所得。

C.全班交流汇报

    (小组汇报时,提醒其他孩子完善自己的学习单)

预设:

a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言外之意:地位高、炫耀、深受贾母喜爱……)

b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

(言外之意:讨好贾母、恭维三春……)

(八面玲珑、讨好贾母、阿谀奉承)

c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言外之意:讨好贾母)

d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言外之意:讨好贾母、炫耀权威、威慑下人……)

B.看看你的学习单,通过这样再一次细细的品读,说说让你感到惊讶的信息是什么?

C.说说从王熙凤的“言外之意”中王熙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D.分角色朗读,回归“凤姐”四次言语再次体会他那言中的言外之意。

4)总结学法

3.推荐阅读

贾府太上皇贾母这样评价凤姐:“凤丫头成日家说嘴,“霸王”似的一个人。”冷子兴评价说:“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极爽利,心机又极深细。”下人丫头们却是这样评价“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他心里歹毒,口里尖快。”让我们走进原著《红楼梦》中去感受那个众说纷纭的凤姐,也许从你的角度你又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王熙凤!

【板书设计】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外貌:华丽                     张狂、炫耀

语言:言中之意                 言外之意

 

【教师简介】

罗秀丽:女,生于1984年,綦江区营盘山小学一级教师。在各位老师和同仁的指导下,现场赛课曾多次获区一、二等奖;撰写论文、教学设计多篇获重庆市、綦江区一、二等奖;也曾获得过“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一篇好文章,一副好口才,一手好字”是多年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3课《刷子李》

刷子李

荣昌区桂花园小学    刘贵珍

 

【教材分析】

《刷子李》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选自冯骥才的民间世人轶事小说集《俗世奇人》,课文文笔生动,妙趣横生,围绕“刷子李”的高超手艺这一话题,以生动传神的语言与精妙的构思,讲述了一位民间粉刷匠的绝技传奇。本文人物形象富有传奇色彩,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是一篇艺术性和趣味性都较强的文章。

对于高段阅读教学,《课标》中指出:默读有一定速度,速度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感受。

本单元是继第五组感受古典名著中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乐趣的教学之后的又一个关注小说文体的单元,旨在迁移学法,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并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通过前一课《人物描写一组》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学会抓人物“语言、动作、外貌”描写品读人物形象,加之,这是一篇小小说,“奇在人物,妙在故事”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所以整堂课的教学,侧重于品读这篇小小说的方法——读“奇”,抓细节描写感知人物形象;研“妙”,透过侧面烘托,品味故事情节。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了解本篇小小说的故事梗概、感受人物之“奇”不是问题,体会作者通过侧面烘托表现人物形象,品读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之“妙”才是难点。

【教学目标】

通过板块教学、借助思维导图,在自主合作探究方法中,使学生学会读小小说的方法:读人物,品情节。并希望通过以篇带多篇,多篇带一本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小小说的欲望,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实现学以致用、海量阅读的教学指向。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本课教学目标】

1.随文读准“蘸浆、师傅、衔接、露馅儿”等词语,并在朗读中断好长句。

2.通过默读、浏览、勾画、批注等方式,迁移运用抓细节描写的方法感受刷子李的“奇”人形象。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借助思维导图研读故事情节,感受故事“一波三折”之“妙”,体会作者运用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4.对比学习《泥人张》,学会阅读小小说的方法,激发阅读《俗世奇人》整本书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ppt

学生:把文中字词的读音读准,把课文读熟,初步感知故事梗概。

【教学过程】

一、释题引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俗世奇人》中的一位奇人——“刷子李”(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测

(一)读准词,断好句

蘸浆   师傅   衔接    悠然    露馅儿

这天,曹小三看师傅蘸浆刷墙。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

1.开火车读

2.指名读、齐读

(二)整体感知

师:说说刷子李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自信

生:技艺高超……

师:(适时板书:技艺高超

三、板块教学,读奇研妙

活动板块一:读奇

师:《刷子李》是篇小小说,有什么值得可读呢?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课件出示:人物奇特,闻所未闻,故事精妙,叹为观止!

生读,抓关键词概括。

师:看来冯氏小小说最吸引人的便是“人物——奇,故事——妙”(板书:人物奇和故事妙)。

师: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刷子李》,读奇研妙。

(一)寻“奇”句

师:刷子李的技艺奇在哪儿呢?先看第一个活动要求:

【课件出示】:

1.快速默读15自然段;

2.用“     ”勾画出直接描写刷子李技艺高超的句子,用上关键词“xx奇”做上批注。

生自主勾画批注。

预设:

①“最叫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规矩奇)

②“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不放,单坐着,就如同升天一般美。”

③“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规矩奇)

④“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动作奇)

⑤“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效果奇)

(二)品“奇”点

师:谁先和大家交流你找到的句子,并说说你的体会?

生汇报交流。

(三)读“奇”味

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出刷子李的“奇”味来!

1.指名读。

2.带着动作齐读。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人物的“奇”,那故事又妙在何处呢?

活动板块二:研妙

(一)感知“侧面烘托”之妙

师:作者却用大量的篇幅在写——曹小三,将他放到故事中,有什么妙用呢?

【课件出示】:


生勾画相关语句,汇报交流。

师:(板书:侧面烘托、反衬)

(二)探究“一波三折”之妙

1.梳理故事情节。

师:那曹小三又是如何一步步烘托出刷子李的技艺高超呢?

【课件出示】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导学单,并观察。

全班交流说发现……

生:曹小三的心理变化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生:……

2.品悟“一波三折之妙”

师:曹小三探秘的过程,帮我们感受到了刷子李技艺高超,的确起到了烘托的作用。可曹小三由不信到深信已经起到了烘托的作用,后两次心理变化的安排又妙在何处呢?

生小组讨论并交流:让人物形象更高大,情节更吸引人……

师总结阅读小小说的方法:读人物,品情节。

四、     拓展阅读,读法迁移

(一)出示:《泥人张》选文

师:下面,让我们关注人物和情节,再去认识一位奇人——《泥人张》,据说他和地痞流氓海张五还发生这样一故事,让我们来先睹为快!

生快速浏览《泥人张》

(二)对比研读《泥人张》

师:在同学们哈哈一笑之时,你来说说,人物奇在哪里,故事妙在何处?

生:动作奇、行事奇、品性奇……

师:这个故事在情节的安排上与《刷子李》有何不同?

生:反面人物推动故事情节……

……

(三)推荐阅读《俗世奇人》

师:最后,送大家一本《俗世奇人》,课后慢慢品读更多的奇人妙事!下课!

 

【板书设计】

  刷子李

人物 (奇)           故事(妙)   

规矩                  侧面烘托

效果      技艺高超

动作                  一波三折

 

 

【教师简介】

刘贵珍 女,生于1983年,荣昌区桂花园小学二级教师。教学中,追求一种平等、活泼、灵动的课堂氛围,注重教学策略的探索,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曾先后两次获荣昌区“青年教师赛课”一等奖。教学成绩显著,多次获得区级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所撰写的论文案例多篇荣获市区级一、二等奖,执教的录相课《麦哨》《爷爷一定有办法》先后获市一、二等奖。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八单元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潼南区朝阳小学   匡祎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八单元的开篇课文。本单元以“异国风情”为专题,目的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散文。本文不同于一般的写景风情类散文,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用真挚朴实的语言、巧妙的布局描绘了德国的奇丽景色,再现了德国的奇特风情,并在字里行间埋下了自己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应重在训练学生阅读异国风情类散文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作者表达的妙处。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脊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

2.抓住不同的景致,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3.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德国的奇丽风景和奇特风情,并积累第三自然段的优美文字。

4.能找到段落之间的关联之处,感受作者表达的妙处,学习异国风情类散文“看风景、悟风情、寻情感”的阅读策略。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 本课时教学目标

1.能正确、端正地书写“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

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德国的奇特风情。

3.能找到段落之间的关联之处,感受作者表达的妙处,学习异国风情类散文“看风景、悟风情、寻情感”的阅读策略。

(二)教学准备

 学生学习准备:学习第一课时。

 教师教学准备:制作PPT课件,设计词语听写卡和小组学习单。

(三)教学过程

1.  复习引入,明散文之“散”出去的“形”。

1)复习词语,重温德国奇丽的风景。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回顾内容,引读奇丽: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看图听写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

展评。

你是怎么理解奇丽的?

2)复习内容,关注本篇散文的布局。

   围绕“奇”作者写了三大块内容,房东家景、街道花景、四十年后街景。

2.  探究写法,悟散文之“聚”起来的“神”。

1)交流第二自然段,体会德国奇特的养花方式。

快速浏览第二自然段,思考奇在哪儿?

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生交流。

(2)探究季羡林写第三自然段的理由。

读到这,我们已经感受到德国是一个奇特的民族了,为何作者还要写德国的街道花景呢?仔细读合作学习要求。

 小组合作学习:

 ①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想想第二自然段已经能让我们感受到奇了,为什么还要写第三自然段?

 ②小组内交流,汇总想法,把作者这样写的理由写在学习单上。

小组汇报。

看似自成一块的内容,都体现着德国奇特的风情,但又各有侧重,互相关联,使它们都成为了文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思考季羡林写第四自然段的原因。

     明明第二、三自然段,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奇丽的景色,奇特的风情了。还有必要写第四自然段吗?自由朗读,认真思考:

     今天我又到了德国,刚一下火车,迎接我们的主人问我:“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我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我说“美丽”指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丽的花。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生交流。

 季先生不愧是语言大师,这样的布局,让我们感受到了德国爱花养花的习俗百年不变,这就是经久不衰的文化!

3.与作者对话,体会潜藏在文字里的情感。

学到这里,你从课文里感受到季先生怎样的情感?

生交流。

除了赞德国,你还感受到了什么情感?

季先生在德国一待就是十年,对这一段经历,他曾这样说:

我看了在豆棚瓜架下闲话的野老,看了在一天工作疲劳之余在门前悠然吸烟的农人,都引起我极大的向往。我真不愿意离开这故国,这故国的每一方土地,每一棵草木,都能给我温热的感觉。(《去故国》)

乡思并不是很舒服的事情。但是在这垂尽的五月天,当自己心里填满了忧愁的时候,有这么一团十分浓烈的乡思压在心头。令人感到痛苦。同时我又爱惜这一点乡思,欣赏这一点乡思。它使我想到: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海棠花》)

4.推荐阅读《留德十年》,小结读异国风情类散文的方法。

这种体现异国风情的散文怎么读,我们可以随着作者优美的文字去看风景(板书:看),更要透过风景去悟风情(板书:悟),还要结合着背景,寻找作者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板书:寻)。

在《留德十年》这本书里,还有很多像这样的散文。孩子们课后,还可以运用这些策略,去继续感受这位语言大师的文字魅力!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看风景               悟风情            寻情感

                     房东家景             人人为我           

                       街道花景     奇丽    我为人人           

四十年后街景  奇特    美丽不变           

 

【教师简介】

匡祎,女,出生于19937月,重庆市潼南区朝阳小学二级教师,现任少先队辅导员。市级优秀巾帼志愿者,区教坛新秀,先后获得潼南区第十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一等奖,重庆市第三届“梦想100”人生规划大赛二等奖,重庆市《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潼南区谭红梅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主要研究小学童话习作,创设交际语境,激发学生创作童话的欲望,把童话写成童话。教学理念:关注学情,教学相长,用“放大镜”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用“显微镜”彰显学生的个性,用“反光镜”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西师版五年级下册第29课《诗词两首》之《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酉阳县桃花源小学校  冉玲

 

【教材分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西师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轻云、阵雨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期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新课程标准对高年级学习诗词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意境。”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自学做到正确朗读课文,部分学生能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内容。但是要他们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期盼丰年的思想感情,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针对以上学情,我把“读”贯穿于整个课堂。 这是一篇经典的宋词,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走进文本,在诵读中,展开想象,把平面的词句想象成为一幅鲜活的画面,进而理解词句的内涵,体会词中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词的节奏、韵味,背诵课文。

2."明月、惊鹤、鸣蝉”等词语进行品味,扣"说丰年”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并在诵读中感悟作者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词句的意思。在读中理解、想象词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

【学习准备】学生课前了解词人辛弃疾及创作背景;预习课文。

【教学准备】收集辛弃疾创作、作品鉴赏的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题解题

(一)回忆背诵学过的《清平乐.村居》。

(二)回顾有关词的知识。

(三)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辛弃疾的另一首描写夏夜的词,齐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二、初读诗词,反馈预习

(一)检查词语预习情况。

出示词语:

谁来读一读这些词语,如果能读出词中蕴含的味道更好!

(二)反馈诗词预习情况。

1.抽生读词,了解学生读书情况,相机正音,把词读准、读通顺。

2.生齐读。

三、再读诗词,体会音韵

(一)划出节奏。

1.通过预习,同学们就能把这首词的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会学习,但这还不够,每一首词,有固定的声韵,我们还要读出节奏,读出音韵美。请同学们试着划一划这首词的节奏,并圈出这首词押韵的字。

2.学生圈画。

3.抽生读自己划的节奏。

4.抽生评价节奏。

5.师出示节奏,生按节奏图读出节奏。

(二)读出韵味。

1.抽生交流自己所圈的押韵的字。

2.师指导韵脚的读法。读词的时候,要适当把韵脚拉长,读得音断气连。

3.师屏幕出示节奏、韵脚,提示学生注意读出节奏,读好韵脚。

4.学生练读。

5.抽生轮读。(师相机指导、点评)

6.生配乐齐读。

四、品读诗词,感受意境

(一)整体感知意境。

1.当你头顶皎洁的月光,伴随着徐徐清风,行走在这样的夜色中,你有什么感受?

2.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3.试着用自己的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

(二)感受夏夜的清幽

1.品读“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1)抓意象“惊鹊”“明月”“清风”“鸣蝉”感受夏夜清幽的美景。

a.结合语境理解“惊鹊”。

b.体会“明月惊鹊”的意境,指导学生读好“明月”。

c. 出示描写明月惊鹊的诗句,加深理解。

2)抓“鸣蝉”体会以动衬静的写法。

在这清幽的夏夜里,为什么“蝉的鸣叫声”会如此吸引人呢?

这样用蝉鸣来衬托夜的幽静的写法叫“以动衬静”,这样更反衬出夜的清幽。

(3)展开想象,还原意境。

a.想象画面。

请你们闭上眼睛,我读这一句,你们边听边想,在你的脑海中会浮现一幅怎样的画面?

b.在创设的画面中引读“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2.品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在“稻花香”中体会丰收的喜悦

a.出示稻花图。看着成片的稻花,闻着稻花的香味,你会想了到什么?

b农民们丰收在望啊,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们此刻的心情吗?诗人呢?    

c.齐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2)走进角色,体会丰收的喜悦

a.同学们大胆地想象一下,可能会是哪些在谈论着丰年呢?

b. 出示学习单,让学生练写: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      一片”。

“稻花香里说丰年,       蛙声一片”。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同桌讨论一下,想好了,再工整地填写完整。

c.师小结:词人通过描写明月、清风、惊鹊、蝉鸣、稻花、蛙声这些景物,向我们展示着丰收在望的难以言表的喜悦之情,可谓情景交融。

 (三)品读沉醉的喜悦

1.体会天色的突变。

a.诗人正当流连其间,可六月的天说变就变,引读——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b.这“七八个星”“两三点雨”预示着什么呢?

c.联系生活理解,感受大雨即将到来的情景。

2.体会沉醉不知归路。

a.虽然下着雨,但看到如此喜人的丰收景象,他的心情怎样?(高兴)是的,景美醉人啊,正所谓沉醉不知归路。

b.他为何而醉?

c.学生交流醉的原因。(教师引导沉醉在美景和丰收在望的喜悦中)

d.引读:寻寻觅觅,旧时的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用一句诗来体现作者此时的心情,体会“忽见”的喜悦。

五、链接背景,感悟情感

(一)感悟情感

辛弃疾仅仅是为黄沙岭这一个地方丰收在望而感到喜悦吗?他还有一种怎样的情感?读了这段话,相信你有更深的体会。

1.出示背景资料。

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他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的统治下所受的屈辱和痛苦。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却遭到投降派的排挤,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才回到江西上饶一带闲居。

2.学生默读,获取信息。

3.汇报交流。

(二)诵读全诗,升华情感。

附板书: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清幽       以动衬静


 


                                 

          喜悦

 

 

【教师简介】

冉玲,女,29岁,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现任教于酉阳桃花源小学。系酉阳县黄绿鲜名师工作室成员,在第一丶二届酉阳县“生态课堂”阅读教学赛课中均获一等奖,撰写的论文获市级一、二等奖,在省级刊物发表论文4篇。曾获酉阳县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称号。喜欢语文一直教语文。身为一名语文老师,认为自己最大的责任就是要把孩子带到书香中去浸润,在浸润中去规范孩子的语言,塑造孩子的人格。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三单元第11课《灯光》

 

11* 灯 光

城口县实验小学   张小玲

 

【教材分析】

《灯光》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篇课文,讲述的是解放战争时期,郝副营长非常向往孩子们在灯下读书的生活,以及在战斗中英勇献身的故事。这类革命题材的文章,大都记叙真实的历史事件,表现的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的历史人物,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具有极高的教学价值。

阅读这类篇幅较长的叙事性作品,课标对小学高段学生要求:能按要求预习课文,根据需要搜集有关资料,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重点训练默读(有一定的速度);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 “大都是以人物的对话或者独白性的语言进行描写”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引领学生聚焦三处“多好啊!”,品味语言,走进文本深处,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接触过几篇关于革命题材的文章,如:《狼牙山五壮士》《金色的鱼钩》等,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所写的事件距离学生现在生活较为久远,相对来说,能够从文本中获得的阅读信息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果,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因此,在教学时,需要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同时,老师将适时的补充资料,帮助学生走进文本。

【教学目标】

(一)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合作探究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语言描写,体会郝副营长的内心世界。

(三)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中,感受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懂得珍惜今天的的幸福生活。

【教学设计】

(一)本课时教学目标(同上)

(二)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查找解放战争,及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相关资料。弄清“战地、围歼战、交通沟、胸墙、黑魆魆、千钧一发、璀璨”等词语的意思。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1.出示材料,学生读材料,猜人物。

师:这些人物都出自于革命题材的文章中,今天,我们将再次学习一篇这样的文章,它是王愿坚同志写的《灯光》。

2.初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自读连接语,用笔勾画出学习任务: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多好啊!”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2)带着学习任务,默读课文。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探究:“多好啊!” 感受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过渡:郝副营长长眠于茂密的沙柳丛里,可是,在我们的耳边时刻回想起一句话,(多好啊!)这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出现了几次?

1)学习任务:

在文中标记出这些句子。

这句话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选出其中一处,有感情的朗读,积极的讨论,有感受简要的批注在旁边,然后全班一起交流。

2)小组讨论。

3)分小组汇报。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清明节的前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讲解倒叙。(板书:多好啊!)

 小组汇报。

大约一切准备工作都完成了,这会儿,他正倚着交通沟的胸墙坐着,一手拿着火柴盒,夹着自制的烟卷,一手轻轻地划着火柴。他并没有点烟,却借着微弱的亮光看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旧的书。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 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

指名小组汇报。(板书:多好啊!)

学法指导:联系上下文,抓住人物描写方法品人物。

对郝副营长做一个访谈:

郝叔叔,我可是在明亮的灯光底下学习,你呢?(生答)我坐在窗前静静地读书,你呢?(生答)

我手捧一本崭新的书,你呢?(生答)

小结:郝副营长多么羡慕有灯光的美好生活呀!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人民的生活是这样的情景。(出示图片资料)

郝副营长又划着一根火柴,请看文章的第三处“多好啊!”

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 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 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 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齐读句子。(板书:多好啊!)

理解憧憬的意思。

学习小组交流感受。

这样的生活,郝副营长不仅仅是羡慕了,他还殷切的希望孩子们都能在灯光底下学习。

4.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 无私奉献精神。

过渡:郝副营长憧憬着美好的生活,为了把憧憬变成现实,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齐读。

郝副营长,你犹豫过吗?

在一次次追问中升华情感。

5.走进作者,缅怀先烈

为了让美好的憧憬变为现实,郝副营长付出这样高的代价。清明节之际,王愿坚同志抑制不住自己对战友的深切怀念,他这样写道:

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清明刚过,我们深深地怀念着郝副营长,也怀念着……

总结: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6.课后作业

课外阅读《小游击队员》。

(四)板书设计

11* 灯 光

 

        多好啊!      多好啊!      多好啊!

        

 珍惜幸福生活

 

【教师简介】

张小玲 ,女,出生于19824月,城口县实验小学一级教师。参加县级赛课获二等奖,撰写的论文《学会感恩》《由“踮”字的教学引发的思考》获市级二等奖。她以沉稳而不失幽默的语言,培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她愿意在这个充满挑战和创造的领域,划着生命的小舟,向着那灯光闪烁的地方奋力前行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5课《凡 卡》 

15 

巫山县大昌小学  纪波

 

【教材分析】

    契诃夫,“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之一,其短篇小说不仅反映了俄国社会生活,充满着浓重的批判主义色彩,而且在写法上也有其独到之处。

第一,以写信为线索,将作者的叙述、书信内容(学徒生活)和乡下生活的回忆相互穿插,相互映衬。凡卡边写信诉苦边回忆,插入和爷爷乡下守夜和砍圣诞树的欢乐情景。写信时,用第一人称“我”直接叙述,便于倾诉、哀求,便于情感的直接表达,感人至深。

第二,采用了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文中以引用写信的内容为主,凡卡向爷爷倾诉当学徒所受的虐待欺凌,基调是“苦”;文中插叙回忆的内容,主要讲乡下生活的快乐,基调是“乐”。诉苦为主,以“乐”相衬,形成内容、情感上的对比

对比描写:一是老板与爷爷的对比。在老板家,凡卡经常挨打、挨饿、挨冻,过的是连狗都不如的生活。而跟爷爷在一起,充满了欢声笑语,充满了快乐。二是城市与乡村的对比。三是梦想与现实的对比。

反衬、暗示描写:如凡卡跟爷爷到树林里砍圣诞树的生动有趣的生活经历,表现了凡卡快乐幸福的心情,反衬出现实生活的痛苦。梦境结尾,暗示了他的愿望破灭,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小说的艺术震撼力在小说的结尾处表现得最为强烈。

第三,反复的表达方法。凡卡三次挨打,三次叹气,三次哀求爷爷带他回乡下。这样写的目的就是通过凡卡含泪的哀求和泣血的呼号,传达出凡卡想早日摆脱连狗都不如的生活的深切的愿望,不能不让人为之动容。

【教学目标】

(一)年段目标

六年级下册是第三学段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此学段在阅读学习中要继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任务、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二)本单元教学目标

《凡卡》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外国名著”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选编的4篇文章,《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是单篇的作品;外国文学名著《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是名著梗概加精彩片段。

本组教材的学习目标,一是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引导阅读适合他们阅读的外国名篇名著;二是通过阅读,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关心人物命运;三是进一步学习把握主要内容,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及体会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学情分析】

六下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课外阅读量,上册已学习过外国小说《穷人》,对外国小说有一些了解,默读可以达到一定的速度。但学生可能在关键词的把握上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老师引导理解并深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学生不容易发现,需要老师引导阅读感悟内化;故事内容距学生的生活实际很远,学生很难走入人物的内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在读中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此外,还需要教师适时补充文章写作背景资料。

【课文目标】

从课文内容特点出发,结合学段目标和单元目标分析,本课学习目标有:

1.让学生对外国文化有所了解,关注人物的悲惨命运;

2. 在阅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 激发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设计】

(一)课时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细读文本,经历凡卡的生活,感受凡卡的悲惨命运,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 用对比读的阅读策略,品读乡村生活与学徒生活的对比描写。感悟对比、反衬的表达方法及其作用。

3.拓展阅读《渴睡》,激发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本课时教学重难点

用板块层层推进与对比读的阅读策略,感悟对比、反衬的表达方法及其作用。

(三)教学准备

1.印制学习单;

2.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板块一:整体感知——讲述人物故事

1.       直奔课题,板书课题

2.       通小说中的人物名

凡卡.茹科夫    阿里亚希涅   康斯坦丁.马卡里奇

3.       用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物之间发生的故事的方法,,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板块二:走进凡卡——读出饱满形象

    1.小说中的故事是要塑造人物形象的,让学生默默地读,细细地品,从不同的情节或词句中分别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凡卡?

我从______________读出了_______________的凡卡。

2.学生默读,完成学习单一

3.学生交流展示,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读出凡卡不同的心情,相机板书:

学徒:可怜   悲惨  ……

    乡下:快乐   幸福  ……

板块三:聚焦表达,感悟对比反衬

1.从凡卡饱满的矛盾的人物形象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契诃夫究竟想塑造一个怎样的凡卡?作者为什么要写乡下生活的快乐?

2.学生猜测。

预设1(学生不能猜测作者的表达意图)

3.出示学习要求:在学徒生活中找出与乡下生活的快乐相联系的句子,对比读,想想为什么要写乡下生活的快乐? 

4.示例引导: “老母狗卡希旦卡和公狗泥鳅低着头,跟在他后头。泥鳅是一条非常听话非常讨人喜欢的狗。它身子是黑的,像黄鼠狼那样长长的,所以叫它泥鳅。” 学生找出学徒生活中与这句话相联系的句子,并体会为什么写乡下生活的狗?

5.学生同桌合作,对比读, 完成学习单二。

    6.交流展示,感悟对比反衬的表达方法,感悟作者写“快乐”的乡下生活的目的是以“乐”衬苦,并用与先前不一样的感受,朗读描写乡下生活的句子。

预设2(学生能猜测作者的表达意图)

1.       让学生举例说明。

2.       课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表达方法,再让学生找出描写乡下生活快乐的句子,联系学徒生活,对比读,在语言中涵泳,深入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3.       交流展示,感悟对比反衬的表达方法,感悟作者写“快乐”的乡村生活的目的是以“乐”衬苦,并用与先前不一样的感受,朗读描写乡下生活的句子。

板块四:迁移反衬——深化悲怜情怀

    1.弄清信的去向,明白愿望不能实现。

    2.再读课文结尾: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

    3.你能结合课文结尾用今天学到的对比反衬谈谈你的理解吗?

    4.对照读凡卡原文的结尾,印证学生的理解。

    5.再次朗读,深化情感。

6.拓展阅读:(1)比读《凡卡》原文; (2)读契诃夫的《凡卡》的姊妹篇《渴睡》,主人公小女孩的命运、契诃夫对比反衬的表达方法一定会深深打动你。  

板书设计:

                      

              学徒:可怜   悲惨  …… 

                                        对比 

 反衬

              乡下:快乐   幸福  ……

 

【教师简介】

纪波,男,1989.01,巫山县大昌小学一级教师。2016年举行的“课堂内外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成长核心素养”研讨会活动中,《阅读教学五步走》荣获专题展示评选一等奖。2016年撰写论文《课堂挚爱》,获得县级一等奖。2017年荣获重庆市领雁工程项目学校课堂教学大赛小学组一等奖。2017年获得县级语文赛课一等奖。20179月被评为巫山县先进个人。我追求的目标是:语文课,堂堂有精彩,课课有魅力!情智相伴,静待花开,勤奋好学,努力追求诗和远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7课《汤姆·索亚历险记》

汤姆·索亚历险记

重庆市巴南区鱼洞第二小学校   张学孟

 

【教材分析】  

《汤姆·索亚历险记》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由“梗概”和“精彩片段”两部分构成。“梗概”写了汤姆五次历险,还穿插了强盗乔埃的故事。“精彩片段”讲述了汤姆和贝琪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精彩片段”与“梗概”中的“山洞迷路”相关联。教材在这一单元中安排了四篇外国名篇名著,编者意在通过不同形式的文本阅读,让学生接触外国的长篇作品。

六年级的学生通过“梗概”加“精彩片段”接触名篇名著的阅读经历不多,阅读“梗概”相对于阅读“精彩片段”的经验更少。学生快速识别文本中重要信息的能力不强,缺乏对信息生动可视化呈现的意识和习惯。现行部编教材倡导六年级学生应具备较强的识别、概括能力,因此把本课定位为一篇借助梗概的名著导读略读课类型,即把梗概作为一个样本来学习,师生共同建构读懂梗概的阅读策略;弱化处理“精彩片段”。

【教学目标】  

1. 借助文体要素、删除法识别重要信息并进行概括,建立可视化呈现的意识。

2. 初步感知精彩片段不同的精彩点,激发阅读兴趣。

【教学重、难点】  

借助文体要素、删除法识别重要信息。

【教学准备】

PPT课件、学习单,学生预习时读熟课文。

【教学过程】

活动一:读梗概

一、了解梗概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齐读课题。

2.课文分为梗概和精彩片段两部分。你知道什么是梗概吗?

3.小结:梗概常常用来介绍电影、电视或一本书的大概内容。

【设计意图:直接切入课题,发现课文特殊的组成,简单了解梗概。】

二、依据文体要素识别梗概的重要信息

1.  这篇梗概主要讲了什么?浏览课文,用铅笔把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勾画出来?

2.   学生勾画,反馈学情。

3.   针对学情,勾连学生已有文体知识,知道小说的梗概,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才是重要信息。

【设计理念:从学生的起点入手,顺学而导,唤醒学生已有文体要素知识,便于依据文体要素有目的地识别。】

三、运用删除法识别梗概主要情节中的重要信息

1.  2-3自然段为例,聚焦一个学生的现场勾画。

2.你对他的勾画有什么看法?(以思维还原的方式,共同建构识别主要情节中重要信息的方法——删除无关信息、次要信息、重复信息。)并相机板书。

3.用刚才学到的方法继续勾划主要情节中的重要信息。

【设计意图:依据学情,共同建构识别重要信息的阅读策略—删除法,并迁移运用。】

四、根据识别出的重要信息进行概括并可视化呈现

1.梗概主要讲了什么?根据识别的重要信息,概括讲一讲。(板书:概括)

2.用小标题概括,并可视化呈现。

3.小结:对找出的信息进行概括后,用可视化的方式进行呈现,梗概就读得更清晰,还可以直观地表现出其中的隐藏关系。

【设计意图:对识别出的重要信息进行概括和可视化呈现,就能更清楚地读懂梗概。同时,也可以培养起学生阅读可视化的意识和习惯。】

活动二:读精彩片段

1.读了梗概,你感觉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的精彩片段。结合阅读表情图,找到你最感兴趣的地方读一读,根据你的理解搭配相应的阅读表情。

2.集体分享,根据表情,从夸张幽默的语言、大悲大喜的结构、生动有趣的人物形象等方面多元感受小说的精彩。

【设计意图:让学生走进精彩片段,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初步感受小说夸张幽默的语言、大悲大喜的结构、生动有趣的人物形象等,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活动三:归纳总结,提升阅读力

对照板书,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梗概和精彩片段走进了《汤姆索亚历险记》。读梗概,我们根据小说类梗概的特点,抓住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用“删除”的方法,识别了重要信息,并进行了梳理概括、可视化呈现。读精彩片段,我们初步感受了小说语言幽默、夸张的特点,初识了充满英雄情结的汤姆。

小说中还有哪些精彩呢?欢迎大家走进《汤姆索亚历险记》。

 

 

【教师简介】

张学孟,女,生于1982年,现任教于重庆市巴南区鱼洞第二小学校,小学高级教师,重庆市骨干教师。

18年的语文教学经历,她逐渐形成了理性、朴实的教学风格。曾参加重庆市教师基本功大赛、青年语文教师赛课均获二等奖。她执教的《扁鹊治病》等课例被“一师一优课”评为市级优课。屡次承担“国培计划”“重庆市写作课程研发”等项目现场示范课。曾担任《优生乐园》主编,撰写论文多次获市区级奖。指导学校多名教师在全国、市、区级语文竞赛中获奖。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五单元第20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万州区中加友谊小学   张燕

 

【教材分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属于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文章(议论文)。课文题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三个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而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应把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体会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以及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作为学习重点

【教学目标】

1.积累课文生字词并做到正确朗读。

2.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体会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4.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并进行仿写练习。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本课时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归纳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体会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2.运用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

3.运用方法拓展阅读。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课前谈话。聊“学习”:学习有两种境界,一是学会,二是会学。我们不仅要追求学会,更要追求学会学习。

(三)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1)检查预习

漩涡  自转  领域

洗澡水  机械师  玫瑰花  逆时针

司空见惯  追根求源  无独有偶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百思不得其解    打破沙锅问到底

2)解读课题

我们这节课学习的课题是——(学生齐读)什么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强调“真理”),“真理”诞生于什么之后——(强调“问号”)。 

 如果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那么这两个词语就是那黑黑的“眼珠”。再读课题。

3)出示目标

①默读课文,归纳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体会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②运用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

③运用方法拓展阅读。

2.初读课文,练习归纳,明白内容

1)把三个故事读成简洁的三句话

①默读课文第3-5自然段,用“谁干什么发现了什么”的句式,分别归纳每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②交流反馈。

预设:

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了这种漩涡和地球自转有关。

波义耳从紫罗兰的变色中发明了石蕊试纸。

奥地利医生从睡觉时眼珠的转动中发现人此时正在做梦。 (2)把课文读成一句高度概括的话

请快速浏览课文,把课文读成一句高度概括的话。

3)发现课文的的文体及结构特点

①文体特点

这篇课文很特别?它和我们之前学过的哪篇课文相似?

②结构特点

3.细读课文,探究分析,学习表达

过渡:如果就把这些内容作为这篇课文,可不可以?

1自读事例,探究表达方法

①仔细读读第3-5自然段,看看在“选材、写作顺序、表达作用”这几方面有什么特点,做好勾画批注。

②同桌交流,发现三个故事写法上的相同点。

具体事例

人物

叙述内容

选材大小

写作顺序

表达作用

事例1

谢皮罗

洗澡水的漩涡

 

 

 

事例2

波义尔

紫罗兰的变色

 

 

 

事例3

奥地利医生

睡觉时眼珠转动

 

 

 

2)交流汇报,发现写法相同点

①选材特点:

三则材料是普通还是特别?(预设:普通)

小结:从司空见惯的现象谈起,正体现了作者选材的特点——小。

②写作顺序:这三个事例的叙述顺序是什么?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预设:故事叙述顺序是先发现问题,再反复研究和试验;最后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A.发现真理首先应该学会发现问题。事例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三位科学家善于发现的本领?

这是一种可贵的科学精神。我们一起用朗读来感受科学家见微知著的本领。

B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发现问题还得善于发问,三位科学家谁最善于发问?品读句子,体会科学家善于思考的本领。

奥地利医生是否具有善于思考的本领从哪里能看出来?

谢皮罗教授似乎只问了一个问题,联系第三自然段想想,他可能还会问什么?

C.发现了问题,谢皮罗是怎样做的?

这样的研究精神,就体现了探寻真理所需要的另一种科学精神——锲而不舍。你能用朗读体现出这种可贵的精神吗?我们一起朗读来感受这种精神。其他两位科学家也具有相同的精神吗?

D.正是因为三位科学家有见微知著、善于思考、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才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了真理,才把“?”拉直变成了“!”。

联系上下文想想,这里的“?”“!”指的是什么?

作者用符号表述有什么好处?

③表达作用:选取这三个事例有什么作用?

3)处理完善板书,强化课文表达的特点

同学们,这是一篇议论文,是我们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二篇典型的议论文。全文围绕一句话展开论述,这个道理在议论文中叫做“论点”;为证明这个论点,作者选取了三个事例来证明,选取的事例就叫“论据”;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就叫做“论证”。大家了解就行了,进入初中以后你们将进一步学习议论文。

4.拓展阅读,迁移用法,从“篇”到“类”

1)出示拓展阅读文章。

失败是成功之母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个道理既耳熟能详,又耐人寻味。它的意思是:任何事都要先经历失败,从中总结经验,才能最后带来成功。

爱迪生发明电灯时,为了寻找合适作灯丝的材料,他和助手反复试验了一千多种材料,但都以失败而告终。他的助手灰心丧气,说:“先生,我们已经失败了一千多次了,看来没希望了。”可爱迪生却笑了:“不,我认为这不是失败,相反,我们已经成功找到了一千多种不适宜作灯丝的材料。即使我们没有发明电灯,后人也可以从我们的探索中受到启发,少走上千次弯路,而最终发明电灯。”后来,经过爱迪生和助手们的一年努力,他们终于发明了电灯。

是啊,失败中孕育着成功!失败乃成功之母!

2)学生拓展阅读。

3)交流:你是怎么运用刚才的方法读懂这篇文章的?

5.明确出示,下节目标,总结激励

一节课40分钟,时间非常有限。下节课你们的语文老师带着大家完成以下目标:

1)再读课文。在感情朗读中进一步体会科学精神。

2)积累语言。写生字新词,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口头表达。举出真理诞生于问号之后的例子。

4)读中学写。仿照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写话。

 

【板书设计】             


道理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洗澡水漩涡               归纳   内容         

事例     紫罗兰变色     →!    分析   表达

                 睡觉眼珠转动             迁移   篇→类            

                 

【教师简介】

张燕 女,生于1983年,万州区中加友谊小学语文二级教师。积极参加各级教研教改活动,曾先后两次荣获万州区“变革课堂教学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教学成绩显著,多次被评为万州区“优秀教师”、“教学先进个人”。撰写的论文、优秀案例多篇荣获重庆市、万州区一、二等奖;辅导学生习作参赛,多次获全国、市、区一、二等奖。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育学生热爱语文的积极态度,注重传授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不坑老师小灶资源(限时开启) ¥ 199